本文复盘源自得到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自我实现的预言,大概是这样一种东西: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从父母或其他养育者主导的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些话,成为了自己的认知。因为自恋的心理机制,我们不断的去追求“我是对的”,这样那些话就很可能就预言了我们的未来。
罗森塔尔效应
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凑效。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1968年,罗森塔尔在一所乡村小学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从一到六年级18个班测验,测验结束,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交给校方,并要求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但其实,这个明单上20%的人,是随机选的。
8个月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名单上的那部分同学,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外向,自信,求知欲都变得更强。
这个结果罗森塔尔称之为“权威性谎言”,他对校方而言是权威,校方对学生而言是权威,将“你最有前途”的“谎言”传递到实验对象学生的身上,最终学生变成了这样的人。有意思的是,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明确的预言信息,来告知自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是老师们通过情绪、态度影响了他们。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期待都能对一个生灵发挥重大的作用。在罗森塔尔实验中,都是权威的期待发挥的力量。权威就是有权力,有威望,有资源的一方。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权威是父母。所以对孩子的期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所以你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发出什么样的预言,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
自信,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可以说是自我的期待,其实本源上是来自父母这个权威的。
有的父母在意识上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正面的期待,但在潜意识里却传递了负面期待。这往往是悲观的父母总是关注孩子的不足,于是会让孩子感受到我是不被喜欢的负面期待。悲观的父母很少真正的鼓励和认可孩子,他们只在批评孩子不卓越,以此来逼迫孩子变得卓越,
这样的结果,孩子的内心深处会无比自卑,因为孩子接收到的是“你怎么这么差劲”的期待。
中国父母集体制造了一个永远比自家孩子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作为一个能给孩子带来重大影响的权威,发出一些有意识的期待,还不算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比积极的期待好上太多个层次的是,满满的喜欢。在生命的最初,就遇到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人生最好的馈赠。
在职场当中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一个企业家或管理层,应该好好使用罗森塔尔效应,对员工和下属发出积极的期待。
通用电气的前CEO杰克·韦尔奇,就激励他的员工去完成员工自己的构想,因为他觉得这份构想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东西。韦尔奇说:
给别人自信,是目前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自我实现的预言,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而罗森塔尔效应,是权威人物对我们的期待。
两个来源不同的期待,对我们的人生会有着重大的影响。
最好的情况是,权威人物对我们的期待,和我们对自己的期待,正好是一致的,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力就会自然的生长,没有多少矛盾。
相反,如果这两种期待形成了矛盾,成为两股完全相反的力量,那就会变得很难办。
他人的期待也是一股能量,当这两股能量相合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激发,而这两股能量相悖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撕扯。最好的情况是,如果这两股能量可以融为一体,建立出深情的链接来,就最能激发出生命力,那样,我们不仅能自然而然地追求卓越,同时也会去享受幸福。
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就是赞美,特别是来自权威、或者重要的人的赞美。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
这里说的条件,就是诱惑。
诱惑就是,你要达到我设置的条件,我才给你情感。
不含诱惑的深情境界太高,但其实,哪怕有一些诱惑也没关系,只要其中有深情就好。
如果你不断体验到什么是深情,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力会源源不断地涌出,你会因此变得饱满而丰盛。
“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主题,讲了三个层面的东西:
第一,自恋,就是做自己;
第二,满足别人期待;
第三,超越自恋和满足别人期待,体验到链接的深情。
用更简单的话来讲,就是“我”要做自己,同时去寻找另一个能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你”,一旦“我”和“你”建立积极的链接,那我们彼此都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
可能很多人并不难发现自己生活当中影响我们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运用元认知能力觉知我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怎样令自己抗拒不安的权威的负面影响,有了这一步的发现,就是对自我的觉知,当这份觉知发生的时候,就把潜意识的东西提升到了意识层面来了,改变也就发生了。
这让我想起张德芬老师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说: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我看见我正在寻求背叛和欺骗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求”
在我感到内心挣扎的时候,尝试起来真的屡试不爽,当我发现自己的剧烈的情绪在某种情况下发生了,就会提醒自己,调整心态,这样就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也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所面对的事情,不做无谓的精力浪费。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
觉知就是开始,也是结束,可以说,觉知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