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着时间终于看完这本《追风筝的人》,这不是当下的畅销书,或许很多人对它没什么印象。可是我记得,很久前我就想看,只是因为因为曾经在某个地方看到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它引发了我无数的联想,直到我终于知道它来自《追风筝的人》。
大概两周的时间,就在刚刚,结束一周繁琐的工作,我还在学校,静下心看完了最后的部分。我脑海不时地回想起当初教过的一个留学生加维,巴斯斯坦人,他给我画过圈代表他的国家,其中西边在打仗,北边在打仗,东边大部分地区在打仗,幸运的是他家所在的西南角还算还算比较安全的地带,看着他淡定的表情,我不禁愕然。他说他不会再回到他的国家,他全家都不希望他再回去。后来我们断了联系,但我知道他毕业后留在中国的某个城市了。
上段题外话,和书的内容似乎没多大关系,但是关于阿富汗,我很自然我就想起了巴基斯坦。因为这是一本关于阿富汗的书,主要关于亲情与友情,主人公阿米尔,我曾经也有中东的学生叫阿米尔,所以看着作者的描述,我很容易联想到当年那批中东的学生。不知这生活是否他们也曾经历过,或者类似。
美国双子塔大楼倒塌那年,轰炸了阿富汗,塔利班组织开始四处逃命,而我幼时的记忆,只以为阿富汗好像一直都深陷极端组织的控制,暗无天日,直到从这本书中读到当年它的美丽,安详,宁静与快乐,原来战争以前,塔利班统治以前的阿富汗也曾是一片乐土。阿米尔作为富家子弟,和一起长大的仆人哈桑,朋友哈桑,兄弟哈桑,发生了很多故事,正如,我们小时候一样,他们之间有许多快乐的回忆,但也因为哈桑一次追风筝后的遭遇而开始改写。
因为懦弱与胆小,阿米尔放弃了去救哈桑的机会,讽刺的是,哈桑是为了阿米尔的荣誉才去追的风筝,却给自己带来了一生的耻辱。以此看来,我更觉得追风筝的人,也是在自我救赎的过程,为了成全阿米尔的自私,哈桑最终随父亲离开了阿米尔一家,阿富汗境内的战火也愈演愈烈。而阿米尔的内心却一直装着那个秘密,他生命中不堪回首的罪恶部分,直到哈桑的消息再次传来:哈桑已去,孩子却下落不明。此时,他们已经在美国安定地生活多年,但他还是毅然决定返回战火中的阿富汗去解救哈桑的孩子索拉博。
过程几经坎坷,这个当年追风筝的人终于变得像哈桑一样义无反顾地去保护重要的人,他从年少的懦弱自私终于找回正直善良。而风筝是亲情、友情、爱情,也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为索拉博承受的一切,都在救赎他曾经犯下的过错。当他终于成功将索拉博带回美国收养,那一天,作为成年人他又追起风筝,他要让索拉博看看当年他的父亲是多么英勇。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也是在追逐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勇敢地跑。
(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新闻上开始出现大片关于美国联合法国、英国攻打叙利亚的报道,复杂的国际关系我无法揣测,我想到了叙利亚的留学博士尤瑟夫,不知该怎么安慰他,也不知他和妻子女儿还会不会回到祖国的大学任教。希望悲剧不要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