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五更,进入你们期待已久的纯干货模式。
最近和一些写公众号的作者交流,都在感叹现在粉丝的口味越来越难伺候了,一言不合就取关,而想读的又不敢写。
比如此次国乒事件你写个深度文试试看(熬鸡汤发牢骚的不算),除非做好了被封号的准备。
同时,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们也在抱怨,以深度阅读为标志的个人订阅号原创文章,含金量越来越低,同质化现象普遍。
从人民的名义到高考,从白百合到父亲节,手机每天被热点事件霸屏,很难再找到原创文章中的一股清流。
身为办号者和阅读者,我想说,你们说的都很对。
并且这些既是我每天都要面对的压力,也是我每天都在寻找的动力。
也让你看到了世界
为何如此感慨?我们做个理性的分析:
有数据显示,微信在2016年直接带动信息累消费1742.5亿元,同比增长26.2%,相当于全年信息消费总规模的4.54%。
但受到2016年创业浪潮的影响,有大量新号创业者涌入,长尾效应日趋明显,目前仅有1.8%的公众号能构成百万级别的影响力。
流量不像以前那么好赚了——
对于自媒体创业者,在内容产生上,虽然两微一端仍然是流量重地,但由于音视频和工具应用开始上线自媒体平台,仅靠文字内容进行流量分发和广告分成的红利即将殆尽。
并不是有质量的文章少了,而是渠道和平台多了——
在内容推广上,多渠道分发已经成为自媒体运营的常态,很多专业办号者平均入驻的平台是4家以上。
这样一方面新出现的流量平台会更容易获得内容供给,而另一方面,内容的多渠道分发势必导致同质化内容增多。
也就是说,如果手机里面其它新闻类app客户端都卸载掉,只安装一个微信,再从微信里面关注各类公众号,新闻类、评论类、鸡汤类等等,你会发现世界依旧精彩多样,虽然微信的初始定位是社交软件。
但是很明显,你不会这样去做。
微信的定位正在潜移默化地随着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仍以2016年为例,微信使用功能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微信红包、朋友圈、群聊私聊、转账、扫一扫。
没错,你发现公众号居然榜上无名。事实也确实如此,公众账号功能从2012年7月上线后,仅在2014年进入过第五名,而在这之前以及之后,都是榜上无名的,所以不要大惊小怪。
嗯,还能接受打赏
不难看出,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微信已从开始的交友平台发展为知识获取的渠道,下一步随着小程序的普及,应该是更侧重于工具化的使用。
但是话说回来,和微博、头条、知乎、简书这些自媒体平台相比,微信公众号由于其基于强关系和泛关系链的传播机理以及张小龙团队的不断创新,创作的生态环境已经是相当不错的。
公众号写作在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不轻不重,虽然在微信圈子里一直默默无闻,但在整个自媒体圈子里,阅读量还是稳居第一的。
这里需要提一下其它几家,微博由于自身定位受限,无法深度创作,更注重时效性和娱乐性;
靠问答起家的知乎一开始也很厉害,是高端精英的代表,但后来没有抓住移动终端这块,渐显式微;
今日头条目前看还可以,但其软肋在于文章均为转载,没有自己的忠实原创群,因为它仅是一个传媒类背景的技术平台、不涉及泛时政和军事类的定位,以及极其难以通过的实名认证和加V申请。
以上结论基于小数据分析+半自动AI。自媒体的内容红利将何去何从,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后续会有干货陆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