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也就是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
情感引导就是要通过观察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孩子不乖通常都是事出有因,比如过度兴奋、缺乏约束、寻求关注或者过度疲劳等。
我们要先找出根源,而不是急着惩罚。因为威胁不会让孩子领会我们想要教给他们的道理。找出背后的原因并对孩子的情感表现出同情和支持,再和孩子一起找出应对方案,而不是通过简单粗暴的批评或惩罚来制止孩子的行为。
找出原因—安抚情感—共同制定方案—修正行为
误区一:控制型父母与放任性型父母
无论是威胁、惩罚还是放任自流,都不会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误区二:轻视、低估或否定孩子的感受
情感引导是一个了解的过程,作为孩子的情感引导者,你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而不要直接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于孩子之上,忽略孩子的需求。
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情感引导式教育”是要让父母从源头上去解决孩子的问题,了解并认同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用奖励来换取孩子乖乖听话。
误区四: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情感引导式教育”是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直接责任,而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让孩子在情感上受到挫折。因此,情感引导的目的是要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父母既要保有同情心,但也要规定限度。
情感引导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播下合作的种子
播下种子是要提前让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
第二步: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
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行为,观察他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烦躁、吵闹或者沮丧,孩子的个性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事情最让他不满。当然,这些诱因也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仔细观察孩子并了解他的个性,让家长可以对孩子的情感反应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步:聆听
就是要全神贯注地倾听,不敷衍孩子的话。
第四步: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遇到让他情绪激动的状况时,或者在他表现不好的时候,他最需要你去接受并回应他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情绪,回应孩子的感受,同时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情感。
我知道你在生气,需要帮助吗?
2-3岁孩子的情感引导方法
情感引导和设定限度是教育孩子的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另一个则是制定简单明了的规则。
父母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加以约束,让他清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绝对不可以做。要积极帮助他学会适应规则。父母应该向孩子解释可以做和不可以做某些事情的理由,用理性和逻辑来说服孩子。
拒绝暴力,面对孩子挑战规则而让父母抓狂的情况,父母要做的就是既温和又坚定,严格按照定下的规矩执行。
耍脾气是一种正常的发育现象,建议家长在孩子平静下来之后给予关注、调查和指导。常见的耍脾气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表达不满,一种是为了寻求关注。对于寻求关注而耍脾气的孩子,父母最好在设定限度之后就马上走开。而对于为了表达不满而耍脾气的孩子,则需要家长的帮助,并给予同情。
无论是哪一种耍脾气的类型,都不要和孩子针锋相对。你越是试图控制孩子,他就越是会抵触。建议家长在采取行动前,先弄清楚孩子是不是因为有未满足的愿望而耍脾气。尊重和指导会极大地帮助你疏导孩子的情绪,而无条件的爱和关怀也会让孩子真正感到幸福。
4-7岁孩子的情感引导方法
1.了解孩子的个性
在交际和情感方面需要父母的悉心指导。
没有哪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的,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式来教育。但无论孩子性格怎样,父母都需要让他有健康地表达情感的机会,同时需要设定清晰的限度并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持续合作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2.关于哭泣
孩子哭泣,不需要忧心或试图制止,这是很正常和健康的行为,父母需要给予哭泣的孩子足够的爱与支持,即使你认为他哭泣的理由毫无意义。
3.关于道歉
需要教会孩子道歉,但不要强迫孩子做出不真诚的道歉。
孩子通常认识不到自己做错了事情,而当成年人逼着他们说“对不起”时,等于是让孩子言不由衷。只有当孩子自己选择这样说的时候,道歉才是真诚和发自内心的。
孩子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单纯靠强迫孩子做某些事情或者说某些话并不能加快他们的学习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