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诗之前只读过王荆公的“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前番逛书市,见《唐诗画谱》一册,中有六言绝句数篇,便有了解一番的想法。这篇文章基本上是我查阅资料的笔记,中间也夹杂着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定义
兹将六言诗定义为:每句皆为六字的非骚体诗。“每句皆为六字”基本是一句废话,而所谓非骚体诗,如《吴越春秋》中的《乌鹊歌》、曹丕《寡妇诗》等,便不在此列。这并不是说,每句六字的骚体诗便不是六言诗,是不是的问题留给纠结的人去做纠结的讨论。这个定义只是说,本文所讨论的是非骚体的六言诗。
二、起源
六言诗起源之说有五:
1.诗经
2.楚辞
3.汉司农谷永
4.东方朔
5.孔融
诗经散见六言句式,但并未有完整的六言诗。楚辞或骚体与六言有较大区别,容后述。六言起源汉司农谷永,南朝梁任昉、宋人严沧浪、明代谢榛 、高棅皆秉此说,而其诗今未得见。东方朔诗现仅存两句。今存最早的完整的六言诗见于孔融。故窃论六言句式始自诗经,而六言诗始自汉司农谷永或东方朔为不可考,以目前可见的材料而论,当以始自孔融为宜。
论者谓六言源自楚辞,如《国殇》之属,去掉句中“兮”字,便是六言。但其实“兮”以及“兮”之类的虚词如“之”、“于”、“以”、“其”、“而”、“乎”等,在句中自有运用,正刘熙载《艺概·赋概》所谓:“骚调以虚字为句腰”是也!艾岩《潇洒的稀客 创作的新洲——略谈六言诗的特长》亦指出“兮的使用涉及音节,使辞情(用徐渭《南词叙录》所谓辞情,指默读中能够体会的感情起伏,而又能以朗诵示之者) 宛转,去之便觉神情不属。”况楚辞如《国殇》之类,以三字一顿、一句二拍,而六言诗多二字一顿、一句三拍,句式结构亦不同。故窃意六言诗不源于楚辞。
三、格律
就六言近体而言,启功先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认为六言律句只有十种,兹分为二类述之:
1.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2.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此是就句法而言,若就全诗来说,刘继才在《论唐代六言近体诗的形成及其影响》中将其分为四类:律式、对式、粘式、混合式。
由此可说,从近体诗的标准来看,六言诗存在天然的缺陷:或不对、或不粘、或有拗句。
四、特点
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六言甘而媚”,我认为很符合六言诗的特点。用现代人的话来说:
由于“二二二”的节拍读起来有些板滞不畅,六言诗从来就没有长洪下注、跳丸走阪式的气势和飘逸流畅的音乐感。使其难于抒写强烈奔放的感情或用于一气直贯的叙事……但是,六言节拍上的这种特点又赋予六言诗一种独特的雍容和雅、古淡悠闲的韵味。
(唐爱霞《古代六言诗研究》)
若以五言作个比较,周裕锴在《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中亦有论述:
六言适合于共时性的并列呈现,而五言适合于历时性的线性述说;六言较宜于静态描绘,而五言更宜于动感表现;六言长于刻划客观的画面,五言长于表达主观的情绪。
察历代六言诗,如王右丞《田园乐七首》、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等,我认为这观点是很恰当的。
五、作法
清·蒋澜《续诗人玉屑》引蔡及心《蔡氏杂钞》说:“六言诗,要字字着实,声调铿锵,不可间散①字成句。虽平仄不整无碍。” 此谓句法。就章法而论,以六言绝句为例,艾岩《潇洒的稀客 创作的新洲——略谈六言诗的特长》将其分为三种:
1. 流水型
2. 列座型
3. 合扉型
“流水”即“流水对”之“流水”;“列座”即各句分述一事而气脉合而为一;“合扉”则“拆衷于前二者之间,前半分列而后半连贯”。兹各举一例如下:
流水型:闺月重阳赏菊 孟宛
前月登高落帽,今朝提酒称觞。
上林菊花何幸,遭此两度重阳。
列座型:田园乐七首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合扉型:田园乐七首其二 王维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值得一说的是“合扉型”,之所以选这一首,是因为它不同于艾岩所讲的“前半分列而后半连贯”。一、二句是分列,三、四句亦是分列,而一二句与三四句之间构成连贯。其实六言绝句中常见的是一、二句分列,三、四句连贯,这算是特列。至于其他六言诗体的章法,我读得少,姑且避而不谈。
六、不彰之原因
六言诗远不如五七言流传为广,而究其原因,论者大抵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与时代背景及诗歌发展趋势有关;而另一派认为与六言诗本身的缺陷有关。
先说第一种。1981年,黄征在《六言诗初探》中将六言诗所以不彰的原因归为“封建社会的刻板化、模式化”及唐朝以诗赋取士使其他诗体受到抑制。对此我并不认同,政治制度虽然影响文艺创作,但政治制度并非凭空产生。况且唐朝试帖诗为五言六韵,而流传的诗作却并非这些。
而卫绍生在《六言诗为何未能广为流行——兼及六言诗的评价问题》中认为,诗歌的发展是多样化的,以四言为主的《诗经》流传了数百年,“古典诗歌继续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对这种偶数句和双音节词为主的诗歌形式的变革”。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但也可以商榷。首先,四言六言虽然都是偶数字句,但还是有差别的,“四言优而婉,六言甘而媚’”,风格、作法、适宜表现的情感等都不一样;其次,诗歌在句式整齐的律绝之后“多样化”出了长短句,但律绝并没有没落,比较宋诗宋词、清诗清词的数量便大抵可见,虽然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有信心讲这个话,而何以六言诗就一直不兴盛呢?
我觉得,要谈时代背景,需要从六言诗本身的特点出发。前文已述,六言诗“雍容和雅、古淡悠闲”,这恐怕与汉魏雄浑大气、盛唐意气飞扬的时代精神有点不太搭调,正如唐爱霞《古代六言诗研究》中所指出的:
初、盛唐是一个弘扬生命意志的时代,在现实中要求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是时代的主流。整体上,反映在诗中的情绪是热烈、饱满、高昂的。这种时代的心态与六言单调、板滞,不适于表达浓烈、激动、明快、尖锐的感情显然是不相协调的。
而宋代六言诗稍多,或其正与当时整个时代的审美取向较近。但总的来说,写诗的人,或仕或隐,总有一份放不下的“家国天下”,六言诗悠闲的特质,骨子里便与这股精气神不符。
而谭汝为、曹长河在《六言绝句散论——兼谈诗歌六言句式的起源和兴衰》中认为,六言诗存在三点缺陷:
1. 词语组合缺少变化,过于单调;
2. 音节过于呆板生硬;
3. 平仄缺少变化,过于拘谨。
第一点不详说。关于第二点,松浦友久《关于诗型与节奏的研究》中提出了“休音”的概念,即“在拍节节奏之流里的一个‘有拍之流而无音之流’的‘有拍无音’的现象”,如五言或七言,在句末便有一个二分之一拍的休音。换种说法的话,六言为“二二二”整齐的节拍,缺少像五七言那样奇偶相间的变化。
谭、曹二位认为六言律句只有“平平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仄”两种格式,故而“缺少变化,过于拘谨”,我倒并不认同。启功先生认为六言律句有十种,应当比较恰当。但六言律绝的确存在缺陷,由于缺乏平起仄收和仄起平收的句式,故而或不对、或不粘、或有拗句。这对于近体诗法则相当完备的时期的诗人来讲,或许也不太愿意选择用六言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相比五七言来说,六言诗缺乏指导性的文艺批评理论。这既是六言诗不彰的结果,也是六言诗不彰的原因之一。
由是,我们可以做个总结,六言诗所以不彰,我认为原因有三:
1. 六言诗的特质与古代诗人的精气神不太相符;
2. 六言诗本身存在一定缺陷;
3. 六言诗不彰与文艺理论缺乏的恶性循环。
大概就这么多,终于写完了,我仰头大睡梦前女友去也!
注:
①原文作“闲散”,《诗学初范》载:“然要字字着实,声调锵铿。或对或散,惟可不以间散字成句也”,而“閒”对应简体有“闲”、“间”二字。原文“闲”疑“间”字误。故妄改,并就此求诸指例。
参考文献:
[1]马海祥,李柱梁,陈传万.古代六言诗的产生及其格律化过程[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05):32-33.
[2]艾岩.潇洒的稀客 创作的新洲——略谈六言诗的特长[J].名作欣赏,1991,(04):92-95.
[3]刘继才.论唐代六言近体诗的形成及其影响[J].文学遗产,1988,(02):64-72.
[4]周裕锴.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J].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02).
[5]松浦友久.关于诗型与节奏的研究[J] .文学遗产,2002(4): 131-135
[6]谭汝为,曹长河.六言绝句散论——兼谈诗歌六言句式的起源和兴衰[J].天津社会科学,1983,(06):86-92.
[7]俞樟华,盖翠杰.论古代六言诗[J].文学评论,2002,(05):40-44.
[8]卫绍生.六言诗为何未能广为流行——兼及六言诗的评价问题[J].中州学刊,2006,(02):198-203.
[9]黄征.六言诗初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版),1982,(01):108-113.
[10]唐爱霞.古代六言诗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92-97
注:专著类文献如各种古籍,我读得比较乱,有的是之前不知在哪儿读过,有的是电子版,有的是网络版,不好列出。故参考文献只列了期刊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