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的《白说》一书中有一段话,大意是这样:此时此刻的中国不大可能出现牛顿的苹果这样的传奇。因为没有几个中国人有那个闲工夫躺在苹果树下等着苹果砸下,即使有,反应也一定很‘中国’。要么抱怨,要么吃了。或者是抱怨后吃了。
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很有趣,却也非常符合我们如今的现状。
钱,名利才有吸引力,哪有什么与人类有关的万有引力?
万物为刍狗的时代,似乎只有灌着鸡汤争分夺秒地往前冲,才有可能在下一秒成为从鸡群里脱颖而出的战斗鸡,达到所谓的成功学标准。
这个标准又是什么呢?无外乎三个:有钱、有权、有名。
经济学中说:需求决定供给。
所以有商业头脑的书店老板往往将考试类、养生类以及鸡汤类书籍摆在最前面。
聪明的自媒体人也开始在网上持续不断地熬煮各种口味的鸡汤。
伺机而动的‘机遇者’如雨后春笋般节节冒出,并创造了各种新职业,收纳能人、时间管理专家等等。
我们深谙快速、高效、鸡汤对于现今社会的吸引力,所以绞尽脑汁地将自己有关这些方面的‘经验之谈’出售出去,但同时又深陷其中,不断地去获取别人的经验,然后将之打上自己的标志,再‘贩卖’出去。
如此循环往复,东西还是那些东西,会增加吗?会,但也不过是加了些‘形容词’,使之显得更加‘上档次’而已。
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越来越少,然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
可有什么办法呢?想要成功就得从市场需求着手才是。
缺啥补啥,错不了!
我们每天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拼了命地往里加东西,想将24小时过出48小时的样子。并且时刻提醒自己:不做无用之事。
那何为无用之事呢?简单粗暴地说来就是:没有让自己离‘三有’目标更进一步的,都为无用之事。
我第一次为知识付费是参加了一个时间管理的课程。
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怎样让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向着目标前进等等,这些都是时间管理的老师教给我们的内容。
我试着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去生活,我每一天都在享受着潜意识告诉我的‘你每一刻都离梦想更近一步’的喜悦。
那时候我的脑海里有一个念头:倘若人人都学会了时间管理的秘诀,那这个世界该进步成什么模样了。
我深以为这样的现象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推力,人人都在抓紧时间做着有用之事,不是益,还会是弊吗?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发展的好坏是以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又或是PDI(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的吗?
是,但绝不全是。
前几天不知道从哪走漏了风声,老妈知道我在以小说的形式记录她的一生。
‘老太君’给我发微信说:你有这个想法我已经很高兴了,但我希望你别写了,这个对你来说没用,既耗时间又耗精力,你多把时间放在对你未来有帮助的事上。
潜台词是:别整那些没用的,想想以后怎么赚钱才是正经。
基于很多作家难以给予自己一个好的经济条件这一普遍观念,妈妈认为,这件事于我而言就是无用的。
梁文道先生的《访问》一书中,写了他访问一些他认为当代有思想的人的过程。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他对几位在文坛很有名但普通百姓却知之甚少的几位作家的访问。他们普遍都有同样的痛点:生活拮据。
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文章都是反应社会时代问题的,于普通百姓个人而已,有什么关系?
简单说来就是:市场要的是兴奋剂,你偏要给感冒药。你不知道那药一般都有安眠的成分吗?能发财那就奇了怪了。
不遵守市场规则,那就只有淘汰了。
当代华文世界里一流的文章大家董桥说:这个世界快没有他想要的东西了。
他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在我看来是希望人们多做点‘无用’之事。
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真正知道几个一流的作家,我们又还有多少真正的思想者?
我该怎么办,我往什么方向努力比较好,我具体要做什么?我们总在问这些问题,希望所谓的经验人士能给我们具体直接的答案,让我们少走‘弯路’,少做无用之事,最好一步就能走到成功的彼岸。
甚至于读书都在询问别人的书单,认为这样才能更快地获得对自己最有用的知识,不去浪费时间在‘无用’的书籍上。
金钱名利定义价值的今天,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成为跨时代的主题。
因为渴望快速成功,我们崇尚经验之谈,认为那是走捷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爬。思考、探寻、创造却被一点点拋之脑后。
结果最重要,过程越短越好,怎么减少过程中‘无用’的步骤是我们唯一思考的事。
我们也许是赚取了更多的钱,可会不会有一天等我们回头一看,那些‘无用’的东西都消失了呢?
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去发现去思考这个时代社会的问题,其后果会是什么?
真正有思想的东西没能得到传承,急功近利的人们一门心思只想要成为现实中的成功者,必然会失去历史和时间,甚至成为历史的阶下囚。
唠叨了这么久,到底什么是‘无用’之事呢?
我的拙见是:能让你稍稍放缓仓促的脚步的事;能让你去思考社会,思考时代,思考人生的事;能让你体会到生活除了忙碌还有其他滋味的事;能让你深刻感受到自己活着的事。
好吧,其实就是:能让你偶尔‘感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