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开局可谓坎坷。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蔓延至全国,各省纷纷做好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措施,全国上下不见过年时应有的热闹场景。医护人员纷纷献上“请战书”,他们逆向而行,朝着最危险的地方奔去。作为普通群众的我们,却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拥有了一段“在家也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光。我在突然面对这样大把的空闲时光时,除了密切关注疫情,不知道还可以做些什么。大量有关疫情的信息填充于大脑,真假难辨。长时间处于信息轰炸之下,我感到疲惫不堪,之后便是让消极情绪将自我掩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翻开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阅读观》,逐渐沉淀下混乱而又焦躁的情绪。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当一个孩童开始阅读时,他其实就开始试着了解另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向他开放,他必然以自己的体验努力理解这个世界。周而复始、循环上升,阅读引导着他去思考、去感悟。从他阅读开始,书籍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着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训练着他的思维、加深着他的情感。当孩童成长为大人,需要对某些问题、某些现象发表看法、做出判断时,阅读塑造的灵魂就在言语之间闪现。就拿这次疫情来说,有些人对问题的分析一针见血,颇显冷静理智的灵魂;有些人则是人云亦云,别人高喊时,他也跟着高喊,别人谩骂时,他也上去踩两脚。为什么有的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还能精准定位问题的关键?我想这与他平时阅读必然有关。丰富的专业知识、严密的逻辑知识的储备,还有在漫长的阅读生涯中形成的较为平和的心境,这些都使他在真正面临问题时成为最客观和清醒的那一个。人总是有惰性的,但阅读必定需要思考,长期的阅读就会让我们养成思考的习惯,这对将来大有益处。
朱永新老师指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有品味的生活方式。在这段空闲的时光中,我浏览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发现很多人发布的都是美食、自拍或无聊的碎碎念,很少人会写下一些读书的心得。我在读完《我的阅读观》这本书后,便开始为自己制定阅读计划,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读一些对未来专业发展有益的书。读完这些书后,我还要求自己对本书印象颇深的地方做一些记录,写一些感想,发布在个人微博上。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沉淀了自己浮躁的心情,积极情绪也随之而来。在一个午后,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放一杯茶,在静谧的时光中与文字交谈,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疫情还在继续,我们这些还未踏入社会的学生还有一段空闲的日子。作为人类,我们自然要去关心与我们生命安危密切相关的病毒的最新动态;但作为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作为正在生活着的你,如果在这段没法避免的空闲时光中感到了焦虑,那么就去阅读吧!阅读将把你与现实稍微拉开一些距离,阅读之后,你会更明白该如何冷静客观地去面对和思考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