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军营村久矣。
媒体的常年报导,略知其为美丽山村建设的标杆,渐渐有到现场看一看的想法,却始终缺少成行的动力。周末,太太想出去走走,问我有什么建议,想起两天前,军营村上了央视四套,算是为厦门扬了名,便决定去军营村。
早上开车,跟着导航,上厦沙高速,到同安莲花镇出口下,过了莲美街、祥溪路,就是416县道,道路虽然不宽,也就是双向两车道,沿途却很是干净整洁,两边绿化做得也很好,沿线林荫,一路绿廊,偶遇村舍,亦经过外观整修,周边规划,并没有脏乱的感觉。
颇感意外,甚至有些赏心悦目了。
沿着盘山公路向上,山路崎岖,路上车不多,偶尔会遇上几辆,路边漂亮的护栏,拐弯处设置的一面面反光镜,绝非一般的山区公路可比。
军营村海拔974米,在厦门绝对算是高海拔了,在山里转来转去,走了近一个小时,算是到了村口。
村口有一座新建的礼堂似的建筑,闽南古厝风格,石砌外墙,两边立柱点缀着几片闽南红,与闽南古厝不同的是,燕尾脊歇山顶采用的是一色的黒瓦,而不是传统闽南古厝的红瓦,平添了一些唐式建筑的元素,越过约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广场望去,显得庄重大气,上方匾额上几个大字“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
沿着蜿蜒曲折的狭窄水泥路进到村里,在褒歌广场附近停车,蛮大的一个广场,广场的西南角有座戏台,戏台侧背后有一座龙圣宫(尪公宫),顶部的橘红色瓦和凌空兀立的龙、凤及人物造型雕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艳丽。
广场北边隔着小路,有座二层小楼,上面有军营村三个大字,想必是村委会了,离我们停车的地方向南走不远,路边有一个围墙围起来的大院,这里是旧的军营村小学改造的厦门市委党校高山教学点。
沿褒歌广场路边有一排卖当地土特产的摊位,顺便买了个南瓜和一些豆角,权作旅游纪念品了。
褒歌广场背后有一条小溪,溪水两边是村民的菜地,地里的蔬菜长势很好,绿油油如溪中的泉水般温润,岸边的鹅卵石小径与溪中水草相伴而行,渐渐消隐于不远处的村舍和群山中,恬静的田园风景,阳光直射下的光影婆娑,让人体会到印象派画家创作时的原始冲动。
想到山上走走,根据路标的提示,沿着村舍间的水泥路向东上行到村外,水泥路变成了碎石路,山坡上偶遇几位游客,正与村民一起从路边山壁上的土洞里往车上搬成袋的地瓜,许多人出门旅游习惯于带些当地的土产回家,或者作为礼物分送给亲朋好友,是土鸡土鸭,还是地瓜土笋、草莓瓜果,其时并不重要,也未必一定比菜市场的更好,最大的区别是带着土渣,似乎只有这样才体现出原生态,一路征途也足以颠簸出满满的快慰和心意;不过,将地瓜储存在土山洞里,的确是既方便又保鲜。
从山坡高处看军营村,整个村庄群山环抱,远望峰峦叠翠,近观带状茶树层层环绕,粉顶白墙的村舍整修得体,错落有致。多数村舍都是两三层的独栋楼房,据村民讲,村舍的粉色屋顶由政府统一出资修建。
在上山途中偶遇一座旧村舍,条石砌就的灰墙与黛瓦,破旧的门窗,虽然在周边新楼房的围观中显得有些不协调,却让人看到了军营村过去的影子,依稀的乡村烟火和旧时的田园生活。
与周边新楼房的规整与单调色彩相比,旧村舍似乎更能够唤起人们对山村的记忆。
进军营村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国旗多,此时虽非重要节假日,路灯灯杆上却都悬挂着国旗,从山上远远望去,艳红点缀的山村别有一番风景。在村子里还碰到一个“无人值守茶铺”,虽未进去一探究竟,仅就招牌来说,就已经算是独树一帜了。
下山步入村口,路旁边有一座别致的院落,白色院墙,上半部装饰着原木隔板,白色门框上方的门罩披着一头稻草,大门左手边褐色牌匾上刻着白字:军营86号工坊民宿。
走进大门,迎面一座平房,白墙,绛紫色瓦,精心整修的草坪上,条石铺就的石径从大门一直通向平房入口,两排石板茶桌摆在石径右边的房前空地上,院子里面墙角,有一颗柿子树,挂满了成熟的红柿子,格外引人注目,柿子树上几乎看不到什么树叶,缺了绿叶的陪衬,更突显出柿子的红透、洒脱。从山道走下来,第一眼便看到那一树的红柿子,然后才注意到柿子树背后的房舍,看来,可以作为招牌的,不必一定是憾目的广告,或者名流的华丽身姿。
进入玻璃门入口,是民宿的大堂,由典型的闽南大厝民居改造而成。门厅与天井之间立着一个木制屏风,屏风前是一张接待用的大板茶桌,门厅右手,有一个西式酒吧吧台,门厅左手边,靠墙一张简易大板木桌,上面放着一些笔墨纸砚之类文房物件。绕过屏风,天井下,仍然是一个可坐六七人的长条大板茶桌,屏风背面,上挂横幅“时光煮雨”。
天井后面正厅旁边的大房是供客人泡茶用的包间,正厅中间摆着一个台球桌,周边凳子上放着几幅油画写生作品,正厅墙上一幅对联:“星满乡野祥瑞罗,云绕小筑雅志高”。
书籍、画册、工艺品,以及各处可见的书法、油画作品,营造出不同于普通民宿的格调--艺品之雅、笔墨之气、览籍之风、茶禅之趣。营商之道,集时尚元素之大成。
民宿主人小高,面庞清俊,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有些腼腆,与搭档小罗一起经营着这家民宿。小高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自费到台湾留学,后来与同是厦门工艺美院毕业的小罗一起,在台湾经营陶器工艺品,看到这些年军营村乡村旅游发展很快,遂返乡创业,将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得益于专业的美术功底,民宿的设计别具一格,渐渐引起游客的青睐和媒体的关注,也带动附近其他村民的民宿上了一个档次,同时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扶持,前不久还作为返乡创业的典型,上了央视。
虽是周末,此时民宿里并没有其他客人,小罗陪着我们边走边介绍,在门厅右边下房的日式包间,墙边木架上摆满了各类陶制工艺品,据小罗讲,这些都是她与小高的作品,目前在同安城区还有个生产作坊;门厅左边下房门边墙上有个“瑞星裁坊”,面对我的疑问,小罗答复说她在大学的专业是服装设计,事情不多时,偶尔也重操一下旧业。
从正厅侧面的楼梯上三楼,就是这里的客房,大概有五六间,印象最深的是洗漱间兼厕所的设计,大面积的彩色瓷砖拼接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为客人的隐私提供一个梦幻般的归宿,设计理念独特,不愧是211美院毕业生水平。
小罗是重庆人,既有重庆女孩子的大方泼辣,又带着南方女子的细腻温柔,谈到小高,话语中流露着敬意和自豪,给我们看小高房子装修时粉刷墙壁的照片,以及与区镇领导的合影,不远处的小高,偶尔也过来插上两句,聊到开民宿的感受,转身指着总是跟在我们身后的沙皮狗,笑着自嘲:就像它一样,让人变得慵懒。看得出来,平时这里的生意并不是太好,没有客人时,的确显得有些无所事事,不过,据小罗讲,遇到节假日,客房常常爆满,需要提前预订。
花60元点了一泡岩茶,坐在门厅屏风前的茶桌后面自冲自饮,小罗熟练地点起一支沉香,袅袅青烟伴着甘草香,与杯中的茶香缠绵交织,沁人肺腑。禅茶一味--品着茶甘,揣摩着禅意,而门厅外,沙皮狗卧在近午的日光下,正静静地注视着我们,一脸的不屑。
临走时,小罗送给我们一个刚从树上摘下来的红柿子,算作柿之缘吧。
离开86号民宿,来到村庄的西南,沿着村舍背后的山间小路拾级而上,到了山顶,有一座石砌堡垒式建筑,周身迷彩,这就是建于解放初期的军营村高山防空哨所,用于对台湾海峡对面起飞的飞机实施预警,七十年代末,哨所撤销之前,曾经常年有民兵驻守。
背靠哨所极目远眺,碧空如洗,群峰黛染,军营村在群山的臂腕里显得娴静而又安详,明末清初,郑成功曾经在此安营扎寨,军营村因此而得名,沿用至今,与眼前的瑰丽美景似有反差,却也成就了这个山村的卓尔不同。
军营村的七彩池,被村民自称为小九寨,是游客必去的景点。在褒歌广场旁边的临凤阁饭店用完午餐,在导航提示下开车出村,行约3公里,下车后再步行百米,峰回路转进入一个山坳,顺阶梯而下有一座小水坝,在山间栏起一湾不大的月牙形水塘,就是所说的七彩池了。
阳光下的七彩池水波潋滟,清澈见底,如翡翠般晶莹碧透,岸边芦苇随风摇曳,如天师手中的拂尘,轻轻扫过水面,留下一池的纯净,纯净得神圣。这里,没有泱泱九寨的盛景大观,视觉震撼,然而,水怀璧而自媚,池塘虽小,亦足以使山峦生晖,亦足以让人心境空明。
离开七彩池,开车走上来时的山路,与上山时的急迫不同,下山的感觉更悠闲,车速开得也比较慢,这时才发觉,山路是如此地漫长曲折,不过,也许是这一路的风景,让人并不觉得疲惫。实话说,军营村并没有让我失望,像旅行时常常遇到的那样。车路过山脚下时,看到路边墙上几个醒目大字“近者悦,远者来”,这句孔圣人的“招商”之道,用得贴切而雅致,从山村旅游品牌塑造的角度来说,军营村无疑是成功的,只是希望这种模式仅仅是一种尝试,而非典范,山村的建设,美在“风云变态”,多姿多彩,而非千村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