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当我遇见一个人》是儒家思想,那《P.E.T父母效能训练》一定是法家思想。前者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领悟,而后者的可操作性则更强。但是教育孩子来说,一定是需要两者结合的,既需要自己根据孩子的个性去领悟,也需有实际的方法来助力。
1.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大多都是按照父辈甚至祖辈留下来的教育方法,再结合一些书本内容来教育孩子。这样的教育方法会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的父母:
1)严厉型,通常以“父母赢,孩子输”的结果收场。
2)放纵型,通常以“孩子赢,父母输”的结果收场。
3)骑墙派,这种类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在前两种方法上徘徊、纠结,最后是放弃。
而P.E.T父母效能训练法,则是打破了这三种常规的方法,用另外一种“没有输家的方法”解决了育儿的难题。
2.自怀孕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开始读各种育儿书,学习各种育儿方法。因此在教育孩子时,我们总是以一种高姿态来对待孩子。经常对孩子说一些口是心非的话,克制自己的情绪表达,用各种途径学来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希望孩子成长得更好。但是我们常常忘了,方法虽好,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成为最好的父母之前,请先成为诚实的父母,真实的向孩子表达自己当下的情感。
既然我们是有血有肉的凡人父母,就一定会有许多无法做到的事,也会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表现出不接纳。而接纳的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接纳与不接纳两种行为。正常情况下,这两种行为是平等的,但是在环境影响和父母心情变化时,这两种行为的接受范围会随之增多或减少。例如:正常情况下,孩子们在客厅玩耍打闹,父母是可以接纳这种行为的;但是在有客人到访的情况下,父母就不能接纳孩子的这些行为,会对这些行为进行批判,这就是接纳范围的减少。另一种是在正常情况下,孩子打翻了墨水,会受到惩罚,假如那天正好父母心情很好,那就不会受到惩罚,这就是接纳范围的增多。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很多人告诉我们,父母之间必须要保持一致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而事实上,父母之间是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性的。假如有,那一定是另外一方表现出了虚假的接纳。虚假的接纳孩子这一行为,其实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让孩子处在一种不确定的因素中。明明你已经答应了孩子可以吃糖,可是正在吃着糖的孩子,却看见了你不高兴的神色,让孩子不知道是该继续吃,还是该拿出来丢掉。虚假的接纳,从长远来看,是在破坏亲子关系,让亲子关系渐渐疏离。
在我们身边总会有些心直口快的朋友,他们在面对一些不能接纳的行为时,总会说上一句“我是对事不对人,你不要见怪”。
其实这是一句谎话,哪会有人在同一种环境下,只接纳你的人,而不接纳你的行为呢,这是个矛盾体。其实这句话套用在亲子关系上也是成立的,在同一种环境下,如果你不能接纳孩子的行为,请理性的告诉孩子,而不要一边说着妈妈是爱你的,但是不接纳你当下的行为,这种假话,更不要对孩子设置禁止令。只有做真实表达自己情绪的父母,才能让亲子关系更加亲密。
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问题归属原则。即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要分清这个问题是属于大人的,还是属于孩子的。当有问题方是孩子时,可以采用倾听技巧,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且帮助他学会承担责任,这是孩子最好的成长机会。如果问题方是父母时,可以采用面质技巧来解决问题。在亲子关系发生冲突时,父母们可以多用这两种技巧来解决问题,让双方都能正确的面对问题,进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