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授课
过年后读书的欲望其实不是很强,加上学校还没有开学,我的自控能力那么差,完全被懒惰心理占据了。但是为了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标也是咬着牙再读。平时喜欢看的小说最近也继续保持着,但感觉难登大雅之堂,准备找点高逼格的书来陶冶下情操。于是在文艺青年室友的推荐下,快速的泛读了下《北大授课》这部课堂的实录。文化史家潘之刚教授说:“此为平生所见最有高度、最有裁断,又最有趣味的中国文化史。环顾身旁,从中学生到老学者都爱不释手。”
本书是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本书前半部分,是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但来往之间,却显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满了阅读愉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后半部分,则为扎实的四十七堂文化史课程,书中保留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师生之间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与对话原貌呈现,既可聆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脉,亦能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精彩碰撞中感受中华文化绵延新生的魅力。这是一场回溯中华文化的激荡之旅,也是一场诚挚有趣的智慧对谈。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所说,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中华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来滋润它。
这本书我读了大概两天。读完后的感觉其实挺懵的,除了其中的插图我看的比较有意思外,其他的我都是一知半解。可能我这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读俗气的书吧。另外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没有视频或者现场来的实在,我在读的过程中其实在想要是现场听多好啊,那就不用看这枯燥的文字,虽然看起来写的挺好的。书中有点印象是是将颜真卿与郭子仪的部分。我对于颜真卿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的书法造诣上,以及那首妇孺皆知的《劝学》,未曾想到他光耀千秋的文化人格。在安史之乱的最艰难时期,是他集中二十万军队,亲自挂帅与安禄山的部队交锋。而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是——颜家三十几口全部被杀害,他的哥哥遭受酷刑致死,他的侄儿也英勇就义。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法帖——《祭侄帖》,便是颜真卿祭祀侄子而写。余教授在文中这样写道:世界上很少有这么一个艺术作品,即使不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一上眼就被它淋漓的墨迹、痛苦的线条、倔强的笔触所感动。满篇的汉字,都在长叹和哭泣,而在长叹和哭泣中,傲然筋骨又毕现无遗,足以顶天立地。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用生命符号勾勒最伟大人格的一幅作品。这种最伟大的人格,刻画了一上英雄的时代,英雄的家庭、英雄的文人。幸好有它,让盛唐即使破碎也铿锵有声。不仅如此,颜真卿七十多岁高龄的时候为劝诫一个藩镇首领,面对种种威吓与对方的可耻行径所表现的义无反顾,最终遇难……郭子仪是我老郭家的祖先,所以也去了解了,这里就不细说了。
书看完了,自己也不知道收获了什么,但读书的日子过得很充实,这也算是一种乐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