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从我记事起我家那面筛子早已经从竹子原本的青绿色变成黄褐色,这当然是时间的功劳。也不知道用了多久,筛子的沿儿竟然已经被磨得光亮。在我的印象中,从小到大我家也只有这一个筛子,筛子绝对是耐用品,也是不可缺少的物品。
筛子简约,就两个部分构成,筛子的底部和筛子沿儿。我发现农村里大多数物品都很简约,似乎有一条定律:越简约,越耐用。农村人就需要这些耐用的东西。小时候,我觉得随便在我家翻出一样东西,都至少有几十年。这些物品大多呈现出本色,虽会陈旧,但不会显得破烂,年头久了自有一种古朴美,会越用越珍视。如今工厂生产线生产的物品,稍微用久了,颜色黯淡,就显得破烂,容易被丢弃。
筛子是圆形物品,整个儿用竹篾编成。底部用细细薄薄的竹篾编成,一横一竖的竹篾交叉成十字型。不管是横的,竖的竹篾交叉的时候不要并排在一起,要留点儿缝隙,这样编好的筛子底部就会有至少一千多个小正方形的孔洞,这是筛子发挥它作用的最关键的部分。所以编筛子的手工艺人们虽然没有制定好的行业标准,但他们心中都有个准尺,知道这些小竹篾之间应该留下多大的缝隙。这些小缝隙可以漏下灰尘或是碎米,但是不能漏下米粒、各种豆子等,农村手艺人心里清楚农村人使用筛子的去处。所以,这些手艺人不见得种田地,但是农民们买回来的筛子绝对合用。更何况 ,这些手艺人也不见得都是专业的,有些手巧的农民,忙时种田,农闲时编些竹制品贴补家用,这就更不用担心是否合用了,他们是按照自己的使用心得编制的,不可能不合用。
筛子这种用具,使用广泛,屋里屋外都能使用。米缸里的米吃得久了,就有些被米虫糟蹋了,淘米的时候发现那些被米虫蛀空的米粒浮在水面上,还有米虫蛀的时候咬碎的那些米粉沫都沉在水底。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筛子了,把米缸里的米舀出来,在筛子里放进适量的米。你把米在筛子里用力揉一揉,那些被米虫蛀过的大米就粉碎了。两手握紧筛子,顺时针晃动着筛子,随着不断晃动,你会发现筛子的小细孔漏出了很多米粉沫和碎米,还有白色的米虫。没有被虫蛀过的米粒依然在筛子里,它们是不会漏出去的。这时你就会明白“筛选”这个词语使用得是多么形象。筛选过的好的,合用的留在筛子里,不合适的就漏出去了。通常妈妈和奶奶在院子里筛米的时候,小鸡们就在筛子下面抢米虫吃,还有那些碎米粒,都不会浪费的。
收黄豆、绿豆、红豆的时候也会用到筛子。这些豆子脱荚之后,先是拿柳簸(一种柳条编的物品)粗略地簸一遍,接着就要用到筛子。这些豆子虽说已经用柳簸去除过杂质,但是依然还有小的碎豆荚在里面。用筛子筛的时候,豆子里的灰尘会顺着筛子孔漏下来,而那些比豆子轻的碎豆荚会浮在豆子上面。因为筛子筛的时候是打着旋儿的,这些碎豆荚最后会聚在筛子里某个地方。这很像我们在锅里煮汤的时候,汤里的浮沫最后会聚集在锅里的某一处。聚在一处的碎豆荚就需要慢慢用手挑选出来,小时候我经常协助奶奶挑选这些碎豆荚。挑完之后接着再筛,再挑,这样反反复复几次之后,筛子里就只剩下干净的豆子了。用筛子筛选过的豆子都会颗粒饱满。
打谷、打麦的季节,爸爸妈妈还会把筛子带去打谷场。稻谷和麦子用木锨扬锨之后,那些稻草和麦草引子里还会有一些因为用力不均匀,或是扬锨时风力过大而吹走的谷粒和麦粒。这些谷粒和麦粒,最后也一筛子一筛子从草引子里筛出来。若是没有这么好用的筛子,只能靠人一粒一粒去挑,那么就不知道要花费多大精力了。所以,有了筛子可以保证农民的粮食颗粒归仓。
倒芝麻的时候也必须用到筛子,这是筛子巧妙的反向使用。芝麻粒很小,从芝麻荚里倒出来的时候会和焦枯的芝麻叶子和碎芝麻荚混合在一起。和筛米、豆子这些不同,筛芝麻时筛子孔里漏下来的是芝麻粒,留在筛子里的是芝麻叶和芝麻荚这些杂质,筛完之后,把筛子里的杂质往草地上一倒就可以了,都不需要挑选,小芝麻粒都漏出去了。你看这筛子的用处多大,使用得又多巧妙。大人们筛芝麻的时候,我们经常把手放在筛子下面玩儿,这一场芝麻雨下得真是沸沸扬扬。
日常生活中,这小巧的筛子有时还会装上干辣椒、干苦瓜、干红薯、干红枣等等拿出去晾晒,因为筛子底部是镂空的,晒这些东西很透气,是再合适不过的。
筛子是农业生产中,因为提高生产力的需求,我们的先民运用智慧发明出来的。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竟然不知它最初是何人发明的,这说明这个物件儿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劳动生产中不断优化形成的,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如今虽用得不多了,也该在博物馆保存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