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比利因为年轻气盛砸了姐姐未婚夫的车,父亲为其摆平了官司,但是条件是他必须参军。于是比利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瞬间变成了天天与死神交手的日子。比利·林恩因在伊拉克战场上立得战功,受政府之命召回,在达拉斯牛仔队橄榄球比赛的中场休息中表演并接受勋章授予……故事由此开始。
整场表演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但是比利从参军历来的种种经历却在这两个小时中,以“现实与回忆穿插”的形式铺陈开来。
家庭成员的争吵、舞台的爆裂音效、采访时的口是心非、工作人员的冲突、吃瓜观众的羞辱……所有这些情景让比利的思绪瞬间回到了尘土飞扬、烈日暴晒的伊拉克战场,他的内心是恐慌和抗拒的,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有些人在表扬你这一生中最悲惨的一天,这种感觉真奇怪。”
但是相较于现实,战场更让他平静。正如在经历了财阀老板诺曼想要出钱投资,将他们的战场故事改变成电影,但是又不愿意支付他们合理的费用,最终导致电影计划的泡汤的整个过程。在和诺曼最后的谈话中,面对出言不逊的诺曼,比利如是说:“战争,那不是个故事,是现实。”
另一方面,自责的姐姐凯特一直要求比利借此次回国授勋的机会,以战争后遗症为由留下来,不再回到危险的战场。一开始的比利并没有考虑姐姐的提议,直到邂逅啦啦队美女,潜意识的斗争被搬到台面上。相形那青春鲜活的肉体、怦然心动的情感,卫国行为显得缥缈而可怖,一种“抱紧眼前人”的坚定信念暂时占了上风,鼓动着他离开,他开始犹豫姐姐的提议。
但是他的犹豫很快被自我否定了,当他对心爱的姑娘说出“真想带着你溜走”的时候,菲珊怀疑和责备的眼神让他吞回了自己的话以及那颗犹豫的心。
他发现
无论是啦啦队女孩还是财阀老板,
都视其为某种符号,
英雄的,钱的。
只有他自己清楚那段经历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
比利最终告别了刚认识的姑娘以及久违的家人,和战友们一同返回伊拉克战场。坐在车里他再次看到自己拼命抢救却没能救回的营长蘑菇,他终于明白,战场才是真正属于他的地方。
【比利的战争】
天真无知-顿悟-幻灭-觉醒
如果没有上战场,比利不会真真切切地看到、闻到、触摸到、感觉到死亡的气息;如果没有上战场,比利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和看法大概和其他美国年轻人一样,甚至事不关己。战场上高度紧张的神经让比利无暇意识到这种成长,直到他回到家乡,才发现自己的变化。在家里,他不再只是当初那个爱闯祸的小儿子,他在家庭晚宴失和的时候成了化解矛盾的关键;走出家门,他发现同胞的想法多么幼稚可笑——他们受到感谢、赞美、甚至恭维,但是他们却没有受到真正的尊敬。
因为恰好被随军的福克斯新闻台拍下与伊拉克士兵的一场持续3分43秒的交火,让比利和他的战友们成了英雄,才有了后来的故事,但媒体并没有拍下战场的全部真相。
不过没关系,
美国政府不需要真相,
民众也不需要,
他们只需要“英雄主义”的故事。
大家只在乎胜利,只在乎这场胜利能给国民带来多大的宽慰和释然,能从经济上带来多丰厚的利润,并不在乎战争的真相或是这些士兵的命运。
有人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伊拉克战争版的《第22条军规》:“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智慧所进行的一场对于美国战争、阶级和名人的深刻审视与反思”。当权者们在战争中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除了战争本身——一样是讽刺题材,一样描写了战争的荒谬与制度的疯狂。
豆瓣网友说:“这场举国欢腾的中场秀是伊拉克战场的镜面复刻,是一面扭曲失真的照妖镜。上流社会谋利益,中产阶级看热闹,战争及其炮制出的英雄成为人人追逐的掘金桶。”
载着B班离开加长悍马以90英里的时速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将来是深不见底的黑洞,任何猜测都是徒劳的。
“有些事情是无法控制的。”
比利说,这个想法已经深深植入了他真切的悲伤之中。
【比利的溜留】
在中场秀的短时间内,比利·林恩成为两个极端分裂环境的临界点——一边是嬉笑玩闹的娱乐大秀场,一边是攸关生死的人生大战场。
无知的群众们一个个投票把比利·林恩送往伊拉克战场,又在远离战场的秀场中,以极端的个人主义排斥着代表国家形象的比利·林恩。
一个肩负国家使命的青年被爱情激活了人性,进一步反思国家与个人的存在关系及意义。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并非是一场群戏,它是一个人内心的争斗。
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世界?哪里才是比利·林恩的归处?
我没有用“抉择”,而是用了“选择”,因为“抉择”过于艰难,而“选择”则顺其自然,比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这个过程只是为了更加坚定他的选择。
为什么人们想要远走江湖却又流连于江湖?
人在社会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并终其一生无法安于这个既定的位置。
《卧虎藏龙》就是从这个认知开始的,李慕白一出场,依循修炼之法本该得道,他自言仍然无法获得平静。李慕白有欲望,不是对具体某一事的渴求,而是由压抑和既定所生的逆反之心。
尽管内心深处有一种叛逃的欲望,但理智与规诫帮助一个人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无法畅快地追随欲望,也不必刻意地俯就他人,最终,我们只是要学会接受和体谅内心中情感与理性的共处。
在这部影片里,比利·林恩,一个19岁的男孩,在那个短暂又永恒的内心世界里,比利·林恩意识到:
原来自己想要逃离的一切,
已经以某种方式永远地留存烙印,
而正是这些经历成就了他。
除了这个战场,他无处可去;
除了这个选择,他别无选择。
【关于Whole shebang】
电影首次采用3D、4K、120帧/秒的Whole shebang的顶级配置,导演李安解释说,这并不是为了电影技术革命,他只是为了更好的表达电影。
过去的3D技术,左右眼分看两个交错但相同的画面以形成立体感,但这种与平时观察截然不同的分视法也使人错失许多细节。因此120帧以每秒5倍于原来的画格增加了流畅度,同时配合4K清晰度又了更丰富的细节展示。就像每秒12格就能够形成从静到连续性动态的质变,Whole shebang的种种参数配置最终形成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体验。
与过去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原先画面是渐次从焦点处向银幕两边虚化,因此银幕与现实的边界像人看海平面;现在纵深感提高,就产生一种被包裹的感觉。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感觉所有人物的五官充斥着镜头,一点点逼近你的瞳孔,你清晰的看到他们笑起来眼角的纹路,看到他们未流先干的泪水,看到他们挣扎着握紧的拳头,你的眼里都是他们,正如他们的眼里都是痛苦。
【关于编剧】
电影对于“过去/现在”,“真实/幻想”的两个场景的轮番交叠与切换自然平缓,让我想起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他们如出一辙,果真他们出自同一编剧——西蒙·比尤弗伊,他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故事情节由两条主线构成:前一条线是发生在两个小时的秀场表演,后一条线则贯穿了主人公的整个战争经历。西蒙把这一短一长两条叙事线索不疾不徐地展开,相互穿插到最后合一,倒叙出一件件辛酸而温暖的往事,非常完美。
【关于李安】
一句话来形容他,以及,他的电影
只为讲好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