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恶补《罗辑思维》,听到有一期提到80后的迷茫与困惑。
罗胖说80后没有70后走运,当70后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以超越前代的优势在职场站住脚跟时,80后才刚刚踏入职场,失却了占领职场制高点的优势;又没有90后的福气,9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著民,他们对网络有着有生具来的熟捻和超然开阔的思维。
读这本《这世界既残酷又温柔》,一本由一个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的90后的作者所写的书,我不禁汗颜,也想起了罗胖这段节目为自己开脱。
当然,还有一点别的东西。
01
讲真的,这本书有我欣赏的,也有我不欣赏的内容。
作者的确是个牛人,17岁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从三本的成绩逆袭北大本科、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留美回国后创业成功,还在喜马拉雅Fm做节目做的风生水起,整个儿一“别人家的孩子”,还是那种很励志的从“学渣”到“学霸”的类型。
但这本书不是个人传记或回忆录,而是结合自身经历传输个人价值观。大抵是作为80后的我老了,不喜欢传输价值观中言必称“新概念大赛获奖”、“逆袭北大”的那种自信心爆棚,也不喜欢在观点中那种非此即彼的“否定式论调”:毕竟,很多东西都是一个价值判断,不是稳定的工作一定不好,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去北上广。
当然,牛人嘛,又是霸气的狮子座,还是年纪轻轻的实现了财富自由的90后。而作为80后的我还背着房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更别提财富自由。
所以,可以理解。
02
写的有些东西令人回味,特别是从经济角度的分析,比如他提到的三个“量”。
他说:要关心增量而不是存量。对个人而言,不要过多的关注过去,而要着眼未来。成功一旦发生,就无足轻重;失败一旦发生,也可以忽略不计。对公司而言,不应关注增长,而要关注增长率,甚至要更关注突破预期的增长率。苹果公司躺在几百亿的现金上睡大觉却愁眉苦脸,而亚马逊每年亏损十几亿却心中有图景不慌张。
他说:要适应多变量生活,习惯多维度竞争。穷人的思维是单变量、单一价值,总是以负面的角度去揣测他人的成功,认为人家成功是人家有有钱的爹、有关系、有背景、有运气。而富人思维则是去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在认可现状的前提下以结果为导向不断努力。
过往已发生,无论成也好败也罢都不必太过纠结抑或留恋,着眼未来不要专注于当下的一城一地的得失,去接纳、去适应、去创造,才是一个人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挺精辟的。
03
这个世界既温柔又残酷。这本书的书名够直白。
残酷在于这是一个变化太快的世界,分分钟都有企业在消失,今天的500强企业可能明天就关张遣散员工。对于每个人而言亦如此,没有纯粹意义的稳定工作。温柔在于互联网时代让机会触手可及,给了新兴企业无数机遇,亦给予了每个人无限可能。
作者说,要不断汲取知识,要学会给自己“画饼”,要把钱花在增长知识和才干上而不是买房上。《罗辑思维》罗胖给出的80后的答案也差不多,打造自己的品牌。
我对于不买房买车而去成就事业持保留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孙宇晨的路”。但去学习、去投资自我,永远是没错的。
值得深思。
一个90后给我这个80后上的课。
就算无法实现财富自由,你我都应该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