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从无相中受生
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
罪福皆空无所住
1.毗婆尸佛
七佛首位。我对佛的认知是这样的:佛者,觉也。正常的理解就是佛陀是第一位开悟的人。这是我们都可以理解的。
释迦摩尼佛是我们认知中的第一位开悟的人。开悟到什么?从人人都可以从生死苦海里解脱出来,乔达摩第一个做到。这是在我们这个宇宙框架内的认知。
那么跳出我们认知的宇宙框架,还有没有佛陀呢?有!于是就有了过去七佛,七个佛陀。
从时间序列上,有七个佛陀,释迦摩尼佛排在最后一位。而排在第一位的是毗婆尸佛。
梵文 Vipasyin ,又作毗钵尸,微钵尸,为过去七佛的第一位,义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
2.源流
释迦摩尼佛是可以考证,确实存在的,那么前面的六佛是否存在?
毗婆尸佛是九十一劫前的存在,佛教中,一劫是十三亿四千万年。这么大的一个时间跨度,已经是神话范畴,作为人的教育,学习佛法的人,在此我们可以放飞我们的想象力,以及培养宏大的格局,然后回到这样设定本身的意义,以及诗偈本身。
印度这块土地上,修行很兴盛。佛陀之前,修行很盛,思索者对终极存在思索是最多的,往往把时间推向无穷的过去中。七佛之说,我认为就是这种因缘。
佛法讲的是缘起性空,从时间序列上追溯,本身就没有太大的意义,缘起性空之理,指向的是当下的状态。
3.诗偈本身
偈,就是修行人的修行体悟,以诗歌的形式出现。
身从无相中受生
这句说个体生命的缘起,未生之前,身是无相的。我们的身体是因缘和合而成,这句就是对缘起性空的说明。
犹如幻出诸形象
这个身体是幻的,不是实实在在不变的。你看这个身体会有生老病死,每时每刻都在生灭中变化。今天是一个样子,明天又是一个样子,上一刻欢喜,下一刻悲伤,总是变动不居的。
幻人心识本来无
我们人啊,本来是没有心识的,身体因缘聚合后,才有了心识,进而有了喜怒哀乐,有了各种苦。虚里来,虚里去,苦恼也是缘起性空的,理解到了这里,再去看看我们的苦恼,是不是有点不一样呢?
罪福皆空无所住
罪也好,福也好,都是过去的积累,过去的发生,都是随缘即灭的。心不住在过去,同样也不住于未来,即便是当下,也是无所住的。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呢,只剩下当下一念。念念相续,心就是这个样子。
明了此心,那是很重要的。明心,才能见佛。见哪个佛呢,即心即佛。
所以再去看过去七佛的说法,神话也罢,事实也罢,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偈语里到底在说什么?不能死盯着指月的手不放,欣赏美丽的月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