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迷思。明明一天都24小时,除去工作8小时,餐饮2小时,休息8小时,交通3小时,剩下的时间去哪里了。
或者说,我们在找寻的不仅仅是那偷偷摸摸就不见了踪影的3小时,我们找寻的是,我们为什么这么忙碌,却一事无成。算算吧,一年看过了多少本书,多少次走进电影院,陪在父母老友身边的时间又有多久?
“这个···~~~~~~~~~~~,抱歉,我真的不记得了”
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回答吧。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那些闪耀的明星,他们的光芒从千百年前射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不止于老本行。
达·芬奇,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传世巨作《蒙娜丽莎》,然而,他不仅是画家,也是科学家,生物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同时,在音乐,建筑,数学,天文学,地质学等领域,也都取得不凡的成就。
天哪,且不说他的兴趣之广泛令人惊叹,就是在其中任何一个领域取得成就也是不容易且值得我们自夸自耀的一件事,他却做成了这么多。
诚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对于时间的利用,也同样功不可没,要知道,在67年的时间,能做到这样的可不多。遗憾的是,对于达·芬奇关于时间的利用,在茫茫材料之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踪迹可循。但幸运的是,在俄国,有一个人——柳比歇夫,他自创了一种关于时间管理的方法,并且终生贯彻这一时间主义。我们可以这样说,自从他贯彻这一时间主义,他的时间长河清澈的不见一丝杂质,每一分一秒,都在向着他的人生的伟大前进。当然,他的人生经历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值一提。大概就是一个生物学教授吧,平常做些标本,写写评论或者批判,偶尔上课。或者拔高一点,不过是一个有点儿名气的教授,绝不值得用“伟大”这个俩个字来形容。
但是奇怪的是,自他死后,倾慕他的人却越来越多。不仅仅在学术上,甚至连生活的一团糟糕的人,也想看看这个老头的时间管理法到底是什么葫芦什么药。但是我在这里不会介绍。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对于一些人来说。真正令我惊叹的是,柳比歇夫的决心和态度。对于想要过好这一生的决心,想要完成一个伟大而且远大的志向的决心,忍耐所有的不公,嘲讽,不理解的决心,以及对于时间——迎面而来,却从不曾再来的时间的平静的态度,既不过分谄媚到去买最华丽的嵌着24顆南非地下200km钻石的手表,也不过分冷淡到随意拉拉家常,眯着眼看着最新的网剧就可以杀死一个钟。
他只是平静的,非常舒服的徜徉在时间里。平静的按照时间管理法,做着既定的,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不在意今天是双宋离婚还是范李分手,不在意今天房价涨了多少,股票又跌多少。
当下,我们以贩卖焦虑为荣,“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30岁前年薪百万的10条忠告“,仿佛我们写下这些文字,就有了站在制高点的理由和借口,”你该怎么样,你不该怎么样“。
于是我们拥挤着,追赶着,头破血流,害怕上不了车,可是,我们看清楚车的途经站和目的地了吗?
而我们需要的,正是柳比歇夫的决心和态度,对于我们要如何过好这一生的决心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