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在简书注册时,只是为了读煤老板有关孵化器的文集,于是在3月份开始实习的第一天,我就注册了简书。
一个互联网小白也算是以此认识了互联网孵化器的概念,而后在S姓经理手下打杂,每每闲谈荐书之中,竟是收获颇丰。实习半年下来,虽然有很多未做之事未尽之责,却无愧这半年的岁月。作为一个非常伪的文青,从来没有好好的写完过一个故事,每每落笔不出半月便觉无法专注;作为一个非常嫩的互联网初心者,可能是保守而内敛的性格特质,也未曾好好的玩转任何社区;作为一个未来的运营,看过许多书却依然缺了最重要的东西,我只得默默安慰自己至少还有“学习能力”。
开篇就唧唧歪歪说个不停,扯得有点远,但正如故事的背景设定一般,决定了我判断简书、使用简书的最原始冲动。
1、因为知道简书的故事,才会觉得格外真实,莫名其妙的就有着一种亲切感。(同时,界面很美很文艺,也是影响直接判断的原因)
2、作为一个伪文青,我是有创作与书写的欲望的,而简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好用的写作平台。
3、作为一个互联网初心者,我需要学习怎么在社区中交流、观察、体验、发声等等,简书的社区属性与以文会友的社交状态符合我的喜好与定位。(相比知乎,一方面我无法作出严肃有深度的回答、另一方面不愿意水贴一般回复;豆瓣内容过于驳杂,基本用来查影评和书评)
4、作为一个未来的运营,深感运营一事博大精深,无论是AARRR模型还是简单的“拉新;留存”概念,我都缺乏最实际的体验。(尤其在缺乏实际操作与数据比对的情况下尤为如此)
综上,我在九月份决定开始好好的使用简书,而原因也很明确了:好感的基础上,我希望输出文本内容满足自身创作想法的同时作为自身产品,以此在社区平台中思考如何引流、社交等等运营性质的问题。
而在这一个月里,我产出了一部分质量不高的文字,同时也对简书有了更深一点的认识。
在创作本身上,我感到非常开心。经常会早上爬起来写两个小时,晚上12点爬上床写到3点钟等等。写自己的故事就像是温柔的回忆,诉诸笔端的同时也想向更多人传递那份情愫,这就要求不断精进的文笔;尽管我自诩是一个有点想法的年轻人,但是真正落到笔端时偶尔也会感到“便秘”般的痛苦——明明就在这里,却怎么也不肯出来——而非像是在教室里吹牛皮一般。也因此可以更多的思考、沉淀、整理自己,重拾过去的心情。
撇开创作,就社区运营本身而言也有了些直观的感悟,社区:是同质群体交流分享的地方。一方面是交流、另一方面是分享,而简书中的载体是文字,区隔是专题,流量入口与阅读导向则掌握在编辑手中。基于纯粹的文字,交流建立在阅读与认可之上,通过文字偶遇的人很难立刻建立起黏性,单向度的轻社交为主。关于区分兴趣群体的专题,就我的直接感受而言,似乎略有驳杂了,但是为了更好的形成UGC、扩大用户群,这也是有必要的。
最最重要的是流量,原先的我没有直接的感受,直到写了些东西之后,才发现是多么的渴望被更多人看到、喜欢、认可。虽然并不了解具体数据,但是通过这一个月的写作体验,许多刚刚开始创作的作者如果不上首页,恐怕的确没啥点击量,而这会伤害到创作激情。
那么就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扰(正面的好处我就不多说咯,这么多人喜欢简书已经是明证了):
对于编辑而言,他们承担了非常重的工作量与任务——1、在海量的投稿中挖掘出符合受众与审美的文章;2、引导整个网站的文章内容风格与流量走向(不是抱怨哦,知道自己写得渣>_<,这是站在运营的角度上思考的,编辑大人千万不要封杀我啊)这样的话,我看到的主要模式是类传统媒体的操作模式,因为经验很浅无法判断好坏,只是觉得似乎很累。
对于作者而言,他们就需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引流:1、标题党,我看到了许多类似朋友圈的标题,与公众号吸引粉丝的需求别无二致;2、生成同质性内容,对于点击量、喜欢度高的文章进行有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模仿,成为写作热点话题;3、尝试通过社交手段来获取关注与基础粉丝量……(这是不是社区中的常态呢?我比较naive,不太懂……)
其实说这些也都是在尝试思考回答:在一个社区中该怎样制定较好的规则与所有参与者都能满意的流程体系呢?煤老板曾经说:运营是为了不运营,我觉得这在社区中应该是最容易实现的。虽然想法很简单也没什么经验,依旧妄自尝试着想了一些可能的操作方法(求轻喷):
1、取消在文章下方显示的阅读量与喜欢数,人是很容易被数字所感染而发生从众行为的,但实际上文字并不应该被阅读量来判断,而是内容,相反的可以加入文章的简介、小标签之类的东西进行内容引导。排序规则依旧可以按照时间、阅读量、喜欢度所做的函数。
2、通过某种方式(没想好><)建立出读者的推荐文章的功能,实现“以脚投票”,也即类似于一些作者自创专题的自运营模式,目标是“泛编辑化”。或许可以增加贴标签的功能?像电商的商品一样(完了,好像有点搞笑)
3、解放专业编辑的劳动生产力,不要被迫大量的审稿造成的疲劳,反而是可以整合、挖掘一些文章进行专题推荐等等,Medium的推荐我觉得还是蛮好的(我猜简书团队是没有人力做这个?)根据专题、个人的喜好、上面提到的标签等方式来个性化推荐也是可以的……
总之得让每个作者的东西被更多人看、每个读者读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啊。
嗯哼,这就是我在简书第一个月的使用体会与思考,特此呈上!可能存在多种误解与疏忽(毕竟我只是能力不足的二货……),所以期待批评指正。
另:祝简书和简叔还有可爱的整个团队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