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词,使胸有锦绣,让心容万川;让自己不空,使人生不寒。
二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作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学业在杭州立业在杭州的我,读这三首词有一种轻车熟路的感觉,也有“君心似我心”的感慨。三首词的眼都在“忆”字,但蕴不同。第一首词蕴在“色”,一红一绿,描蓦出江南春天的主色调,如诗如画,如一幅油画,一幅静态的油画。第二首蕴在“闻”,闻香寻桂子,闻涛看潮头,一嗅一听,桂香幽幽,涛声阵阵,身临其境,如一场秋日杭州的动态影画。即使千年后影质也依然不变。因为西湖白堤,白乐天当得起千年杭州的代言人之一。第三首蕴在“品”,品酒有竹叶,品舞如芙蓉,酒已醉人,人更醉人。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在《春日离合诗》中言:田家足闲暇,士友暂流连。三春竹叶酒,一曲昆鸡弦。可见竹叶酒渊源流长。听说山西汾酒有竹叶青的品牌,可惜苏州似乎没有类似酒品牌,自己不好酒也不耐酒,没去深查。可惜了乐天翁作为品酒专家(白居易自号醉吟先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为苏州作的免费酒广告。
还记得小时候,读第一首词时便产生一个小疑问:绿便是绿,蓝便是蓝,绿水蓝天,各占其色,怎会绿如蓝?《说文解字》:“蓝,染青草也。”想到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所以,青,靛青,蓝,蓝草,指蓼蓝或菘蓝一类。用作染料。菘蓝,其根称板蓝根,其叶可提取作蓝料。蓼蓝,或称靛青,为蓼科草本植物,叶为绿色,叶之汁可作颜料。蓼蓝叶中含有尿蓝母,在碱性液中解离出无色的吲哚酚,在空气中氧化为蓝色的蓝淀,即为靛蓝染料。古人使用酒糟或石灰来水解蓼蓝,制造蓝靛。在明朝之前,民间多用方便水解的菘蓝制造蓝靛,后有了酒糟发酵法,蓼蓝的应用遂广泛。现代的苗、瑶等少数民族有使用蓼蓝加工染色工艺品的传统。所以,词中的“绿如蓝”的蓝指的是用于制作染料的菘蓝,而非指色彩的蓝。这也和前半句“红胜火”的火字作为物质名词而形成优美合律的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