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端王何以轻佻
章惇说端王轻佻绝非空穴来风,更非挟私枉议。
无论按照古代的道德标准还是现代的行为规范来衡量,端王都算不得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为啥说端王是个孩子?因为他继位做皇帝这一年未满十八岁,还是个半大小子。
这个生在帝王家里的孩子虽非皇帝嫡子,却因继承了帝王的基因,打小便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人上人生活。
本来呀,无论按照长幼次序还是嫡、庶之别,赵佶基本没有做皇帝的份,但他作为皇帝的基因传承者,却绝不缺少享受荣华富贵的资格。
皇帝的子孙众多。对于没机会做接班人的皇子,皇帝老儿一般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过问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而是把他们交给皇族管理机构进行集中教育管理。
因为没有做皇帝的资格,赵佶就不可能接受严格的帝王培训和特殊监护,因而拥有了更多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
可以想见,在赵佶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在这样的小主子身上捞不着多少好处,也就不愿多操心,一般是认认真真教给他们皇家的种种规矩和礼仪,马马虎虎传授点乱七八糟的学问,糊弄着让皇子长大也就算了。
在实际中,赵佶这样的皇子基本处于没人管,管不了,或者不敢管的状态。
更何况,半大小子赵佶生身母亲已经死了,父亲天天忙着变法,估计也不会管得太多,可谓是爹不疼来娘不爱。
神宗驾崩,哲宗做了皇帝,他自己也是个小孩子,受到祖母严格的管控,人身和心灵方面的自由差着赵佶远了去了,对弟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感情,更谈不上有什么照顾和管束了。
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长大,赵佶早早地学会了声色犬马的一套勾当,具备了纨绔子弟所有的特征。
以今天的角度来看,少年时代赵佶便显露出其艺术方面的天赋和体育方面的特长。在今天看来,他是不折不扣的艺术、体育特长生。
作为皇子,赵佶对书法和丹青表现出近乎痴迷的热爱。
大宋朝廷延揽了众多的书法绘画方面的人才,只要皇家子弟喜欢学,愿意卖弄一番并教他们几招的高手比比皆是。
皇子赵佶喜欢书法和绘画,就不乏高手来指导。因此,小小年纪,他的艺术修为便已经很高了。收藏鉴赏和临摹名人字画是这位小皇子日常的主要功课之一。
赵佶在体育方面也极有天赋。他骑马、射箭、蹴鞠样样精通,是一众皇子中的运动健将,经常出席各种体育赛事,在汴京城体育圈里混得风生水起。
赵佶对丝竹管乐同样无师自通,且不乏艺术表演的天赋。观看演出的时候,这位小皇子动不动就冲上戏台,客串一把剧中人物,过一把戏瘾,或亲自操持丝管有模有样地演奏,总能博得满堂喝彩。
赵佶的艺术天赋毋庸置疑,也符合赵宋王朝人才培养的方向。他有缺陷的方面在“德”一项。
这才是宰相章惇瞧不上他的理由。
怎么说赵佶缺“德”呢?按理,作为皇子,本应该谨小慎微勤于修身,严于律己,遵守皇家的法度,维护官家的尊严,做天下臣民效仿学习的榜样。
这位端王可倒好,贵为亲王之尊,最喜与那些浪荡纨绔子弟勾肩搭背,常常混迹于风月场所,花钱大手大脚,一点都不懂得勤俭节约。
这些看上去是小事,但要做皇帝的话,特别是宋朝的皇帝,那可就是硬伤了。
赵佶还没接班做皇帝的时候,就已经讨了老婆,家里扯起了红旗。但这位王爷并不因为自己家里有了女人,就安分守己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而最喜跑到勾栏妓院去寻花问柳,把日常生活搞得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
据宋朝的文人笔记记载,凡是京城中稍有名气的妓女,几乎与这位端王都有过或深或浅的交往 。
赵佶在外面玩玩也就算了,他还不顾礼法的约束,把妓女带回王府寻欢作乐。他光天化日做有伤风化的事情从不遮人耳目,京城里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对这位王爷的德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照现在的说法,赵佶这个人有严重的生活作风问题。
赵佶在“德”一项有问题的,还不仅仅限于生活作风方面。他在未做皇帝以前的一些行为已经饱受时人议论。
赵佶的爷爷英宗皇帝的二女儿蜀国大长公主嫁给了一个叫王诜的人。这位驸马爷生性放荡,个人生活不检点。他不以娶了公主攀附了皇家而心性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公然在公主面前亲昵歌妓,折磨羞辱公主。
神宗活着的时候,为了给姊姊撑腰,时不时修理一下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后来蜀国公主郁郁而死,神宗一气之下就把这位驸马爷贬斥到地方去受苦。
神宗死后,这位年老的驸马爷又回到京城生活。在外面吃了多年苦,但王诜秉性不改,虽然已经年老,仍然是京城风月场中的常客。
在民间,哪家男人欺负老婆,大兄哥、小舅子、大侄儿等一干娘家人不找上门来讨个说法,不争个是非曲折是不会完事的。对待这样的亲戚,既然自家的亲人已经死去,两家也就基本不会来往了。
但这事搁赵佶那儿却不是个事,他明知这位老姑丈曾经虐待自己的姑妈,受到过他父亲的严肃处理,却和他因共同的个人爱好而走到一起,对王诜的德性和作风毫无芥蒂。
一个老头子驸马爷和一个少年王爷形影相随,携手出入青楼妓馆,成为京城独特的景观和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端王如此不顾亲情的缺心眼和不论是非不辨亲疏的做派,时人对他的评价就不怎么好。
这样一个有着明显道德缺陷的人,朝中的大臣未必不知道,在议立皇帝人选时候,只有章惇一个人在朝堂上提出反对意见,其他人都迎合向太后,装聋作哑不吭声。
当然了,这些不做声的大臣们或许也有他们的道理。北宋时期,士大夫搞风花雪月的名堂已蔚然成风,在他们心里,端王的这些个毛病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品德缺陷。
本来,让士大夫享尽人间福贵是太祖皇帝那会儿就定下的规矩,士大夫享得的福,皇子更有资格享受。
有宋一朝,声色犬马的一套玩意很多时候还受到皇帝的鼓励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既然国家政策不反对,皇帝不说什么,那这种事就算是合理合法的。因此,赵佶的种种作风问题在官员心中就算不得问题。
赵佶有作风问题这点事若搁普通的士大夫身上,还真算不得什么大事,可要是一位既定的做皇帝的人有这样的毛病,肯定不是国家百姓之福,章惇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急切地喊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的话语来。
中国古代,王朝的接班人是定向培养的。
太子是储君,其他皇子最好不要对政治产生好奇,更不要有上得朝堂,管得地方的能力。如果哪个皇子产生了要保家卫国的念头,就可能会被认为有觊觎皇位的嫌疑,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皇子们奢糜腐烂的生活方式,被皇帝认为是胸无大志,一般是听之任之不予过问的。
皇帝只要看好既定的那个接班人不出问题就行。
作为帝王家的公子哥,赵佶从来没想过哪一天要做一把手,所以也就没人对他的个人行为和私生活多加干预,以至于养成了纨绔习气和放浪形骸的性格。
再说了,赵佶口里含着宝玉出生,他唯一的生活目标就是享受。帝王家的荣华富贵在他而言是理所当然。
既然内心不能有做帝王的雄心壮志,不如过平头百姓的生活。所以,逐渐长大的赵佶成为高档会所的常客,享受贵族运动(骑马、射箭、狩猎)的快乐且乐此不疲也就不难解释了。
习惯了觥筹交错,享受惯了逢迎阿谀,基本不怎么受皇家礼教束缚的赵佶更向往民间世俗人家的生活。于是,这个皇子得空便出没于闾巷,混迹于三教九流之间,结识了不少鸡鸣狗盗之徒。处于这些人的包围之中,端王又哪里能够学了好去?
在正常情况下,遴选皇帝接班人的时候,是不会给赵佶这样的人留下机会的。
赵佶不做皇帝,他身上的这些毛病都算不得什么。整个王朝都姓赵,人家的儿孙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还不是由着性子来?
可如果按照做宋朝皇帝的标准来衡量,问题就严重了。章惇说他“轻佻”,其实还是留了余地的。他身上的缺点哪里是“轻佻”一词就能概括的?
章惇客观上帮助了端王上位,但他公开评价“端王轻佻”的话,还是彻底得罪了新任领导。徽宗还未上任,议储时候发生的事情早就传到他的耳朵里了。
赵佶走马上任,立马撤换章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徽宗本身没有什么做领导的素养。
作为宰相,章惇还算是称职的。他深知一个皇帝的德行事关王朝命运。对于端王这个纨绔子弟,章惇满心担忧,说他不可君天下,是很有道理的。
章惇没有投端王的赞成票,且激烈反对。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作为被后世史家既定的奸臣,在议立皇帝继承人这件事上,章惇敢于提出反对意见,且事实证明他的反对意见是正确的,也算给自己被诟病的人生涂抹了一点亮色。
有些缺点是可以改正的,有些缺点却是致命的。
大宋王朝的命运交到一个有着诸多不良记录的人手里,也就注定其命运多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