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花木兰”依旧功夫打女,中华文化在海外为何总流于形式?
文 和运超
最近,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预告片发布后,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在短短一分多钟时而热血时而温婉,夹杂好莱坞对中华文化元素的一些展示,试图先吸引中国观众的热议和关注,可大多数观众好奇木兰家住“福建土楼”,神仙姐姐被“毁容”等等极为出戏的片段……
从90年代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再到今天真人版《花木兰》,中华文化输出在海外到底有多少效果,长期以来,出于东西方文化的隔膜,美国人对中华文化元素的运用一般仅仅是细节符号,作为一种技术装饰,因此一提到好莱坞对中华元素的欣赏运用,十有八九就是武术功夫。
从60年代李小龙打入好莱坞开始,到成龙李连杰这样的功夫明星,包括花木兰被美国人率先搬上银幕,一个很大原因依然是木兰是会功夫的“打女”。
第一部动画版《花木兰》在北美有3亿美元左右票房,可以说大获成功。之后李安的《卧虎藏龙》再次轰动,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接连成功,中国风顿时大为风靡。成龙、李连杰在好莱坞也带去不同于李小龙的观赏性格斗,《尖峰时刻》《上海正午》,《致命罗密欧》《龙之吻》等片,加上袁和平参与《黑客帝国》等大片,一系列叠加效果,完全刷新老外对动作片的“三观”,从此改变之前史泰龙、施瓦辛格你一拳我一脚的套路。
诺兰翻拍的《蝙蝠侠》中,把痛失父母感到自责的布鲁斯少爷安排到中国珠穆朗玛峰学习功夫和忍术获得“重生”,所以,美国人对中国功夫和中华文化的认识就是一种。
尤其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成龙、李连杰与袁和平联手刘亦菲推出一部《功夫之王》,片中古代的金燕子既有武功高强的双刀女侠一面,也有温婉妩媚的琵琶歌女一面,正与今天美国定位的“木兰”多有相似。
多年以来,除了功夫武术之外,在好莱坞电影中,逐渐在其他传统文化方面有所拓展。《功夫之王》尝试真人化的故事,古代、现代;武侠、奇幻;东方、西洋各种元素都杂糅一起,但核心是一个呈现中华文化的好莱坞电影。
成龙、李连杰银幕上聚合,还有互相过招的噱头。基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纯粹美方打造的电影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几乎都是符号化的点缀,虽然《功夫之王》是一个真人电影,但故事的夸张离奇,什么美猴王、金箍棒、白发魔女、和尚乞丐等各种人物形象一锅乱炖。
从想象力创造方面感觉很天马行空,其实编造的毫不着调,穿越、混搭、同人等类似网络奇幻的风格,除了一个混乱,基本没什么故事逻辑可言;除了一些功夫场面和服饰器乐,对中华文化的呈现就是一种点缀符号。
这样一个看似很东方背景的故事,本质上和成龙早一些很西方背景的《环游地球八十天》差别并不大。可从融合中华元素来说,还不如后者显得有创意,这个著名的科幻小说反而很好利用了成龙动作喜剧风格。同时,作为一个冒险故事,后面到中国的经历也显得非常自然。只不过电影呈现的中国南方乡村很香港风情罢了。
假如是动画电影,好莱坞可以放手进行夸张处理,如迪士尼两部《花木兰》,派拉蒙有三部《功夫熊猫》,观众接受起来相对容易。真人电影往往难免会更加考验真实性,《功夫之王》多少还是一个纯粹虚构的故事,而《花木兰》对多数中国观众而言就显得很质疑,近期的预告片已经引发许多吐槽。
当年动画版《花木兰》在一些自然背景上运用山水风貌很典型,人物衣着打扮也很传统,好比吃饺子等风俗尽管时代不对,但也算中国风俗,人物肤色面貌不是很中华,可以理解木兰本就是历史上的北朝女子,可能是汉人,也可能是鲜卑。
虽然木兰是一个文学虚构人物,从元代留存至今的河南重塑木兰祠堂碑文显示姓魏, 还有朱、韩等几个候选姓氏。似乎确有女子代父从军的人物原型,主要生活在北周,可能死于隋朝,故乡是河南虞城。
今天之所以普遍认为姓花,主要归功明代大戏剧家徐文长写《雌木兰代父从军》(收入他著名的《四声猿》剧本合集),他塑造花木兰一家人背景,所以流传很广。从这方面说,好莱坞不论动画版还是如今真人版,把英文定“mulan”反而是聪明和准确的。
不论做动画片还是今天真人版,老美显然不会想要拍一部花木兰的历史传记,其实还是主打擅长的功夫动作片,再加入一些幻想风,骨子里还是依赖迪士尼各种童话故事的通行模板。
在预告片中,可以看出真人版并没有完全按照动画版的故事还原。
好比木兰家境似乎颇为富有,不再是《木兰辞》和动画片中的小户人家姑娘。木兰父亲说,答应这门亲事对我们家族来说,是最好的安排,木兰表情黯然,却也答应联姻。显然对人物形象的定位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相亲前为木兰进行梳妆打扮、插上发簪、给木兰扮上女装后忍不住原地转圈,还是木兰从军后和一众糙汉子操练、行军路上遇到的雪崩等细节算是来源于当年动画。但这次刘亦菲塑造的花木兰也显然不是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花木兰,编剧是四个老外,只能脑洞放飞十万八千里。
而在中国人心目中,花木兰是一个文学塑造的巾帼英雄,之所一千多年来,对这个人物传唱不衰,因为木兰身上汇聚多种传统优秀品质:
1、她在被迫无奈情况下决定以女儿身冒险代父从军,这是孝心;
2、她有出色武艺和勇敢精神,成功打败敌人,这是保卫家园疆土的忠心;
3、她还有一流的智慧,虽然显得夸张,但木兰能在男人堆的军中待了十二年,职务不断提升,至少说明她相当聪明机智。
4、木兰立下大功,完成使命受皇帝接见,丝毫不留念功名富贵,只想回家陪伴家人,这更是“深藏功与名”的侠义精神。
木兰是被迫从军,足以说明木兰并非来自富贵人家,当时征兵匆忙严格,但在预告片展现下,木兰在草原上骑马,家园一派安宁祥和,与原来故事背景十分离题,正像网友调侃“福建版木兰”,当然离边关战事遥不可及。
假如做一对比,好莱坞显然只能是在塑造自己幻想的“美式童话”,木兰作为一个来自遥远安宁家乡的姑娘,是一个外表“温婉”,内心“狂野”的“南方女孩”,出身地主庄园式家境,家人十分注重门户。而木兰不甘被平静生活束缚,无所事事嫁人结婚生子,最终背叛家庭,选择自己的“初心”,毅然走上从军道路,选择一段冒险经历,打败邪恶的敌人,成就自己的人生。
真人版显然延续之前两部动画版木兰对女性意识自觉的一种生硬解读,认为木兰是渴望发现自我,能够实现与男人一样的成就,对命运、对现实,对追求……这就是预告片那一句“我的职责就是战斗”的一种主题诠释。
其实文化元素本就是一种仪式化、符号化的内容,有些是比较表面的东西,但也有一些寓意着传统的延续和继承,没有深入了解是难以领略。恰恰中国文化历来号称博大精深,很多方面虽然体现在所谓“衣食住行”的外化,但其实都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原本作为外国人翻拍出现解读差异可以说是正常的,跨文化传播的隔膜在任何情形下都客观存在。涉及文化历史的精确性,即使是国内影视也不一定完全到位,之所以中国人对这个容易敏感,一方面我们习惯把影视当正面宣传的载体,接受不了负面形象,尤其海外误读、臆造的文化历史尤为忌讳;另一方面,近现代历史上与西方长期对立,的确不少美国影视作品对中国不怎么友好,好莱坞的“有钱任性”总让人很尴尬。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世界各地与中国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机会和成果在不断增加,影视化传播也在加强主动对外推广。如果能从一带一路等国际背景出发,从生产制作环节上建设一些有针对性的平台机制,从源头开掘题材,真正摸索不同于好莱坞“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模式”,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有效融入,才能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同和赞誉。
2019年7月
本文为作者原创,若转载请署名出处,若盗文将追究责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