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志哥离开我们已经3年余。虽叫一声”志哥”,其实只长我一岁。志哥是当地书法家协会会长,狂草夸张,气势恢宏,书法很有名气。我戏评”书法一般一般”,志哥:”怎么讲?”我说“认不得”。“本身就不能认的只能欣赏,”志哥洋洋自得:“我写的不是书法,是艺术!”。志哥是我们几个之中的歌唱家,在歌厅声情并茂,极易感让人。
志哥嗜酒,多半夜不归,其妻多有微词。一夜,好友邀其妻共度良宵,众人热情劝其饮酒,使其妻微醉,其妻欲归,又不好驳众友人面子,饮至下半夜。从那以后,其妻再也不责怪了。每每与志哥等饮酒至微醉时,“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必高谈酒文化,我谈出“酒的三段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甚欢,现做记。
一、酒文化与酒无关
中国是礼仪之邦,无酒不成礼仪。酒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酿酒业源远流长:“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酿的酒 ,杜康第一,看样子酒也不是单纯为了饮醉的,是为了解忧的。不知道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喝的是不是杜康,估计当时的情景,喝什么酒都一样写出来的。因为他说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说明才高八斗的“文化”人,写出千古传诵的巨篇不在于“酒”!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酒醉耳热觥筹交错喝了你的酒,是瞧得起你!
孔乙己喝的酒被掌柜的不知掺了几回水,酒的口味一定不怎么样,但仍然是穿长衫站着喝酒,并能将茴香豆的茴写出4种写法。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松叶为料,张九龄喝过这种淡而无味的酒,还能喝出语浅情深的诗句。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没有酒也没有关系,一样可以高谈阔论!
市井百态喝茅台与和喝包谷老烧,谈“文化”都是一套一套的,没有什么区别。声音大,胆子大,单位不能说,朋友不会说的,在酒桌上三杯酒下肚不论认识不认识“我们是兄弟”,“这几兄弟不是那几兄弟”什么都说了。
二、酒文化酒量无关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量大,文化高,卖酒的高兴了,估计李白的老板不高兴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典当行吃香的喝辣的,估计李诗人家一个星期没有饭吃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看样子酒量不行,文采还行!又是个隔夜醉的主,请别酒驾。
三、酒文化与文化无关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白(居易)先生有点自暴自弃的感觉。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杜甫)先生在潦倒时还喝到了掺水的酒,难怪头发都愁白了。
岑参出去喝酒的时候,老婆叮嘱到“喝酒莫喝倒,免得四处找。”,哪晓得要么喝多了,要么喝少了(继续喝,)从来没有喝到刚刚好:“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只害得个卓文君“今日斗酒会,明旦沟里睡(水头)。
”遇到高適邀人喝酒那就更惨了“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应了一句话:“我请客,你出钱。”
这是高山流水,都是“文化”人喝的“酒文化”。
下里巴人文化水平不高,喝出文化更深。几千年口口相传的市井习俗、处世哲学,根植于世世代代百姓之中,培植出中华民族之魂,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文化的走向。酒文化作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步世界。
“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是拉近感情的表现。熟悉农村工作的人都明白,为什么老百姓那么信任他,很多时候就是一顿酒的功夫!口若悬河的只会讲,嘴巴两张皮,说话不费力,没用。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赶紧喝.
有一个地方习俗,主人把你当作重要客人,找一个玻璃杯,倒满一杯酒款待你。没酒量的人,一杯白酒下肚就找不到北了。
话又说回来,酒是感情的纽带,也是灌肠的毒药。能不喝尽量不喝,能少喝尽量少喝。月母子遇见老情/人,宁愿伤身体不愿伤感情的酒尽量拜拜。
说了这么多,走,在旁边的小馆子里喝两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