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第21章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惜:痛也,从心昔声,始见于小篆。《说文解字》认为昔指干肉,昔的上半部分表示残肉,日表示日晒,如《类篇》:隶作昔。后用“腊”来表示干肉。由于干肉需要长时间日晒或者风干,所以昔亦表示“从前”、“往日”,与“今”相对。
也有一说,昔的上半部分是浪滚波翻的形象,表示洪水。上古时代,洪水为患,祖先备受洪水的灾害,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昔在唐尧,洪水滔天”。
当帝尧看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忧心忡忡,他询问四方的诸侯:“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
综上,可以推测先民们造出这个字所要表达的观念或情感:或许是表示对这场天神震怒而降临给人间的灾难的恐惧敬畏之情,或许是悼念并缅怀在洪水中失去的亲人,又或许是渡过灾难之后庆贺绝处逢生的喜悦。
也或许是留给后人“居安思危”的一个忠告,意味深长。先民用表示时间的符号“日”,与非同寻常的水波、大浪的符号结合在一起,来记录和确立一个表示“过去”、“从前”的概念,作为“昔”日。
如《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shī)。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意为:上古时期,知晓天道的圣人创作了《周易》,因崇敬礼赞天道,所以演生出了在蓍草上刻字的占卜方式。圣人观察万物变化发现“阴阳”规律,从而创作了“卦”,又从“阴阳”规律中,延伸出“刚柔”的现象,从而发明了“爻”,然后和协顺成其道德,并运用合宜的方法治理天下,又能穷极奥理,尽究万物的性质以至于通晓自然命运。
昔也指夜,如《左传·哀四年》:为一昔之期。《庄子·天运篇》:则通昔不寐矣。
惜字右边的“昔”应该是“错”省,错本义指用金涂饰,泛指用金属对别的物体进行涂饰、镶嵌,引申指刻画花纹,再引申指交错,又引申为不相合,不重合等。
心昔结合指心里忐忑不安而充满哀怜之情,后由哀怜引申出珍视的含义;由珍视引申出舍不得的含义;由哀伤引申出害怕、担心、恐怕的含义。
如曹植《赠丁仪》诗: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子其宁尔心,亲交义不薄。
止:下基也。许慎认为,因“止”的字形“象草木出有址”,所以止有“足”的意思。徐灝的《说文解字注笺》:“许以为象草木出有址,殆非也”。
此字应为象形字,其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模拟人足,本义是足,引申指脚趾,这些意思后来写作“趾”。
足在人体的最下面,故又引申指地基,字后作“阯(址)”。通过脚可以去任何地方,故引申为至、临义。
由至、临引申为停止、静止义,如《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进一步引申为停留、逗留义。如《论语》:止子路宿。《孟子》:可以止而止。
由停留引申为居住、处所义。由停止义引申为禁止、去除义。由本义亦可引申指人的举止、容止等。如《诗·鄘风》:人而无止。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评价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论语》中记录颜回的言论不多,但记录孔子的对他的评价以及哀思的言论很多,足见颜回之优秀。
透过本章可以想像颜回的好学以及对学问孜孜以求的精神,人不但要有志向,还要有不断实现理想的动力。
孟子曾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志是气的主帅, 气是充满体内的力量。思想意志到了哪里, 气也就在哪里表现出来。所以说:“要坚守自己的思想意志, 不要滥用自己体内的气。”
少年宗师——王弼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位哲学家的生命只有短短23个春秋,但他的哲学思想却在他死后数百年里被奉为最高的经典,引领了中国哲学几个世纪。
他是让道家思想复活,提出“崇本息末”、“贵无论”的少年哲学天才,他就是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魏晋玄学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之一——王弼。
王弼是山东人,生于公元226年,正值三国时期,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继祖父是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
王粲曾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倒屣相迎”的礼遇,并获得家藏书籍6000卷,加上自家所藏达万卷,这些书籍后来被王弼的父亲继承,这对王弼从小学习成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王弼性格和理,喜好游宴,亦识音律,擅长投壶。但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因为常以所长笑人,被当时的士君子所厌。
王弼在年幼时已非常聪明,十几岁时就开始钻研老子的思想,并且声名远扬,被当时的官员、文人所称赞。当时的吏部尚书何晏结识王弼后,对其大加赞赏,评价说:“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后来,在何晏的推荐下,王弼进入曹魏朝廷做了官。但无实际能力,让曹家人失望,公元249年,年仅23岁的王弼身染疠疾去世。
王弼人生虽然短暂,但却是魏晋时期屈指可数的几个重要哲学家之一。他著述非常丰厚,著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周易穷微论》、《易辩》等。
王弼的成就,不在于著述数量之多,而在于其创见被后世广泛认可。王弼之前,为《老子》作注的有战国的韩非、西汉的河上公等人。
直到王弼所做的《老子注》的出现,成为唐代之前的几百年里一直被奉为解读《老子》的最高经典,王弼所做的《周易注》更是在宋代之前都无人能够超越,被官方奉为解读《周易》的标准版本,直到被朱熹的《周易本义》取代。
即使在今天,王弼对《老子》和《周易》的注释仍然是我们理解这两部经典的重要参考。
王弼的哲学采用了思辨的形式,以探讨宇宙本体问题为主。他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这就是“道”,或者“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
多种多样的世界万物,就是这个本体的表现,这就是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他曾说:“夫万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王弼的哲学体系就是从各个方面来论证这个命题,又被称作“贵无论”。
在认识论方面,王弼主张“得意忘象”。他认为要得到统率一切事物的“道”,就必须抛开具体的物象。他说:“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虽然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属于道家人物,但他十分赞赏孔子的思想,甚至认为孔子比老子更伟大,他曾直言“老不及圣”。
王弼说:“圣人体无, 无又不可以训, 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 故恒言无, 所不足。”
王弼还巧妙地化解了儒道之间的隔阂,他曾说:“夫恶强非欲不强也,为强则失强也。绝仁非欲不强也,为仁则伪成也”。
王弼认为老子提出的“绝仁弃义”,并不是不要仁义,而是不该舍本逐末地强调仁义,否则就是伪善。柔弱胜刚强并不是不要强,而是不该刻意地、不符合自然规律地追求强。
王弼还说儒家用名教来治理天下也没有错,但必须谨防名教被沦为尔虞我诈的工具。而老子的无为之治正是纠正这一弊病的良方。
王弼的“贵无论”是汇通儒道思想的重要理论,对后世宋明理学影响很大,他的玄学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