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先,来自味蕾的记忆是人生最原始最深刻的感觉之一,也是埋在在记忆最深处的那缕乡愁……
老家在山东南部,北纬36°,这里有变换分明的四季,有明艳的绿水青山,有憨厚的乡音乡情,也有悠远的历史。孔子于此求教于郯子,得知以百鸟之名命名百官;增兵减灶,马陵山一战,孙膑于此立马扬鞭;诸葛孔明于此出琅琊,辅助刘备三分天下;王羲之于此洗砚,池水尽墨;兰陵王于此魅惑众生;李太白于此一醉,写下“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张灵甫于此兵败孟良崮;淮海战役老区人民推独轮车支前,送的是是小米和煎饼……
不好不好,跑题了。言归正传 ,说的是吃的,那就先从煎饼写起吧。煎饼是鲁南地区最有特色的吃食之一 ,煎饼卷大葱也成了临沂乃至山东的代表食物。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食物即煎饼。诸葛亮辅佐刘备初,常被曹兵追杀,一次被围在沂河、湅河之间锅灶尽失,而将士饥饿却不能造饭,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面粉为浆,将金(铜罗)置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当地人也习得此法做食,从此煎饼流传至今.....清代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这样描写,“煎饼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言简意赅,形象传神。
煎饼是每个鲁南人挥不去的记忆,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从四五个月刚刚萌出乳牙能添加辅食的时候,大人把开始煎饼泡软了给孩子喂 ,磨牙棒之类的都弱爆了;孩提时代,一般是一手攥着煎饼,另一手攥着玩具;高中的时候一张煎饼一份菜汤就是一顿饭;成年后煎饼更是主食,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一手煎饼,一手大葱,挡饥抗饿;大学的时候经常每次返校,都要带上半包煎饼返校,不过很多同学都觉得硬,吃不惯;所以老区人民也练了一副好牙口,咬肌发达……
仅仅在十几年前,老家还保持着“户户支鏊子,家家摊煎饼”的习俗。虽然那时几乎每个农村妇女都会烙煎饼,女孩子从小就要学做煎饼,不会烙煎饼的女孩长大后是嫁不出去的。煎饼的制作并不简单,要烙出一张煎饼,一般得两天时间,头一天泡粮食,第二天把泡好的粮食上磨磨成糊,然后才能上鏊子烙。粮食的种类从小时候的地瓜干,高粱,到以后的小麦,小米,玉米……各种各样,不同粮色的煎饼,味道不同:小米加大豆,香酥醇厚;大豆加玉米,酥香脆甜。但我最爱吃的,还是麦子煎饼,麦子煎饼活软,有筋力,好牙口的人才吃的来,搁到嘴里,越嚼越香。
舌尖上的中国2里面详细的介绍了临沂地区煎饼的做法,先支起鏊子,用油擦子蘸了花生油在鏊子上先抹一下遍,防止糊煎饼 ,舀一勺糊糊,用约一尺长的竹劈子均匀的转一圈,抹匀,热气慢慢升起,面糊糊逐渐变黄变干,约半分钟,一张煎饼就做好了。剥一颗葱,或者放点萝卜咸菜条,往煎饼里一卷,香脆可口,唇齿留香……面糊上磕个鸡蛋,或者放点糖,或者放点菜,就成了鸡蛋煎饼,糖煎饼,菜煎饼…… 不同粮色的煎饼,味道不同:小米加大豆,香酥醇厚;大豆加玉米,酥香脆甜。但我最爱吃的,还是麦子煎饼,麦子煎饼活软,有筋力,好牙口的人才吃的来,搁到嘴里,越嚼越香。
小的时候着急长大,着急逃离,向往着大城市里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生活;长大后知道城市里也没有童话。岁月越走越远,而回忆越来越深,煎饼的味道 是刻在心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