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谁说什么…”,那些高尚的决心】
小哥白尼在学校里有两个好朋友:如女孩子一样稳重内敛的水谷、和如斗牛犬一样结实顽固的北见。与水谷性情相投是情理中的事情,而与北见的结识到最终成为好朋友,却令小哥白尼经历了一段深刻的认知过程。
因为北见在大家眼里的顽固形象,使小哥白尼一度感受不到这个同学的可亲可敬。特别是听到他总是把:“不管是谁说什么,我都不会被说服”这样自大愚蠢的话挂在嘴边时,更令小哥白尼确信,这样的人,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然而后来发生的几件事情,却不断触动着小哥白尼重新思考自己的判断。
先是一次放学结伴的路上,小哥白尼和几个同学一路讨论“电流”的原理,北见对此不以为然,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某种物质可以从电线这样的金属物体里流动,小哥白尼认真的将科学类书籍里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北见听,并当场展示书籍上的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此时的北见,在大家眼里依然是那个不肯接受别人建议的人,当他看到了书里的内容,却出乎大家意料的承认了自己对电流的认识是错误的。
这样的小细节,在小哥白尼的心里,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在他眼里,被大家所公认的“小顽固”北见,似乎并没有那么的顽固,在真理面前,这个“结实固执的斗牛犬”表现出了开放、又理智的接受态度。这对于喜欢用头脑思考事情的小哥白尼,开始跳脱出周围人对北见的评价,重新审视起这个同学来。
在接下来的一件突发事件中,小哥白尼彻底改变了对北见的看法。
班里的浦川,是一个家境清贫又内向的男孩子,每天带着满身油腻的炸豆片的味道来上学,“样子奇怪、学业欠佳、喜欢瞌睡、说话和使用的东西都充满了穷酸的乡土气”,这样的浦川,成了班里同学们捉弄解闷儿的玩具。
在任何时代,即使在未成年的中学生群体,如书里面喜欢偷窥爆料同桌浦川隐私的山口、喜欢迎合这种低级趣味还配合传递小道消息的小堀,以及其他那些傲慢无礼、事不关己的冷漠少年还是大有人在的,因此校园欺凌,在任何年代都是被极度关注的青春话题。
作为屡次被蔑视排挤的“受害人”浦川,面对同学屡次挑衅,总以“善良、孤寂“的笑容来压抑心里的愤怒,掩饰自己的尴尬。那些欺负他的人享受到了屡试不爽的满足感,于是以山口为首的几个恶意的同学,在一次班级比赛参演者评选活动上,悄悄导演了以捉弄浦川为目的的游戏,被蒙在鼓里的浦川,被山口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揭穿了“炸豆片”的身份,屈辱不已,却红着脸依然不敢反抗。
在局面异常尴尬紧张的时刻,北见挺身而出为浦川打抱不平,与不肯罢休的山口扭打在一起。
当老师赶来严厉制止,并欲询问事情原委的时候,本以为北见会立刻向老师报告真相的小哥白尼,却意外的目睹了北见始终紧咬牙关,除了主动承认自己先动手打了山口之外,不肯再说一个字。这令小哥白尼疑惑不已。
最终得知了因由的老师,公正的结束了这件事情,她并没有苛责北见,反而是山口受到了严厉批评,当小哥白尼询问北见为什么不当面戳穿山口时,北见认为:“那不就成了告密吗?我可不喜欢做那种事“。
因厌恶对方的恶意行为而主动出击主持正义,且毫不畏缩的为自己出手打人的行为承担责任,更不愿意做揭发告密的懦夫小人,这样的气概,似乎很符合“斗牛犬”北见的英武豪爽。 至此,小哥白尼打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勇敢正义、充满男子汉气魄的朋友。
作者以这样一件发生在少年间的校园欺凌事件,也许是要隐喻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对比其弱小的殖民目标的觊觎,原始的嗜血暴力,并不会因为国家的富有、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消弥。
而浦川以为不反抗就可以避免麻烦的想法,也代表了一些弱势群体无力又无奈的隐忍心态。然而没有财富和武器,空有宽容他人的狭义的善良,就可以避免被侵犯吗?当善良没有了锋芒和底线,就等于主动把伤害自己的匕首递到了”恶魔“的手里。
如此,浦川的懦弱隐忍、北见的勇敢正直、山口的狡诈无礼,以及参与“游戏”的孩子们不论是非的卑劣跟风,不同的少年心,不同的人生面,于是作者借舅舅的口吻发问“人们聚集起来创造出这个社会,每个人在其中过着各自的人生到底有多大意义、有多大价值。”
在我看来,这句“各自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本意恐怕就是“如何看见真正需要成为的自己”。
小哥白尼的舅舅在信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人在幼年时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勤勉正直,会受到他人的尊敬。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要成为高尚与顶天立地的人,只遵从普世的公序良俗显然是不够的, 父母师长在我们的人生中教授了知识与生活的基本道理,除此以外,没有谁能够告诉我们,如何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舅舅指引小哥白尼,“要了解人活在世上究竟有何意义,需要你先活得像个真正的人,在人生中切实去体会。”
“水是由氧和氢按一比二比例构成的,这种事情通过语言可以讲明白,在教室看了实验会点头同意,然而,要是问凉水是什么味道,不亲自尝尝,就无法明白。同理,我们无法对生下来就失明的人说明红色是种什么颜色,只有他们睁开眼睛看到红色那一刻才能明白。”
舅舅欣赏小哥白尼对北见态度的转变、和对浦川的同情,他赞扬外甥“憎恨卑劣、低俗和狡诈,尊敬正义的率真精神”的心,也始终鼓励小哥白尼,从灵魂深处去明白,人究竟是什么地方高尚,哪种是好的、哪种是坏的,无论是做出判断,还是付诸行动,都要时刻珍视从心中涌出的真挚情感,以自己的眼和脑,感受世界,思考人生,探究每件事的意义。
如此看来,“不管是谁说什么……”,想起北见的这句口头禅,仿佛是在表达着某种坚定的决心和信念,竟显得颇有意义。
爱默生在《文明》一书里曾写到:“对于文明的真正验证,不在于人口多寡,不在于城市规模,不在于庄稼产量,而在于看这个国家造就出了什么样的人。” 作者在这次所讲的故事里,借着小哥白尼结交北见和浦川这件事,描绘少年在小小的班级社会里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实则,是期待当时的青年人,如北见那样,不仅具有结实顽强的性格,更要具有人性正义的力量,去追求勇敢、高尚的人生品格。
而这样的探索和召唤,令我感到,放之现代,也是对青少年一代不朽的人生善恶的教育启迪。不仅如此,对于我们成年人,它同样真诚的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新的思考之窗:它要让我们学习着独立去思考如何铺设自己的人性走向、思考自己想要在当下的社会文明里为自己设置怎样的道德起点和人生位置。
因为毕竟,“在这世上,为了在他人眼中显得高尚而装模作样的人太多了,他们最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不知不觉就把真正的自己丢在了脑后”。
所以,在那些勇敢、正义、卓越的人生面前,我们都是内心还没有打开“欣赏之心”和“欣赏之眼”的懵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