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主张从个人目的论去解释人的行为,即“你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你想这样”,而我们无法认可这种论调是因为一旦我们承认这个观点,意味着我们承认命运的主动权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得去主动改变,而改变往往意味着未知,会让我们不安。所以我们宁愿对现实不满,也没有勇气去承担不安,即使它有可能获得幸福。
所以本书要我们拿出勇气,改变过去“因为这样,所以我才变成这样”的观点,勇敢去做自己。
那为什么要做自己?
我们从小都是活在别人构建的主观世界中,小时候我们缺少思考与判断能力,直接以别人的标准去看待客观世界,并误以为那就是自己的标准,从而形成不健康的观念,随即产生对比、嫉妒等心理,并活在别人的认可期待中。而一个人想要真正获得幸福便是做自己,只与自己对比,成为理想的自己。
做自己,需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生课题。
首先要明白人生课题的本质即是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人贡献,对应的内容便是交友、工作、爱等课题。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分清什么是自己能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因为人要对比的只有自己,其他人愿意的话可以看做是帮助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从而形成一个良好闭环。
同时要注意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人生课题,然后要做到不干涉他人课题,因为我们也要尊重他人做自己。
而判断是谁的课题在于考虑某种选择的后果最终由谁承担。
举个例子,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父母看见孩子闭门在家不去工作,不要去批评他,只是告诉他我就在这里,如果有需要,可以找我谈谈,然后不去管他。相反如果父母去干涉孩子自己的人生课题,他们会缺少自己的思考,反而会因为其它原因去逃避自己的问题。
交友方面,不批评、不表扬(这两种都在说明我在你之上),朋友自己会做好他们的人生课题,他们需要自会找你。我们要做的只是欣赏。
爱情方面,我爱你,与你无关。(我爱你是自己的人生课题,至于你怎么对我,我勇于承担,不抱怨,不干涉)~有点难理解
最后我们要做的便是认识自己,有自己的目标。现在开始,不去焦虑未来能否实现,只是活在当下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