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果果宝儿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晴
人说世间考试类目繁多,但唯有父母是无需经过上岗考试就能获得,并为此享受着自我设定的“尊长”盖帽,然成长于家长是不断摸索和学习的过程。
大宝在幼时,家里的玩具多得可以用几大桶来装,这些大大小小的桶里装的多半是各种类型的车、机器人模型、拼装坦克、积木、玩具枪、小动物。或许是男生的天性使然,他对它们的喜爱程度远超过了各种的零食。
从幼儿园被接回,他像是被挣脱了僵绳的小马,你准会看到他或是坐在地板上亦或俯身屈肘鼓捣着他的小玩意,车型不一的它们,被依次排成列队,围着一个圈,里面放着小旗。
“作品”出了后,瞧了又瞧。随后,又把它们全部给打散,不一会儿又一个在他的手下换置成不同的花样。搭、拆又搭、拆,那股认真劲恐怕连我们大人都自叹不如。
期间,时不时地从里面响起兴奋的声音,“妈妈,快来看,我搭的好看吗?”大宝兴致高昂地跑出,拉着我往他的方向跑去。在厨房忙着无暇顾及的我,又或者被其它事情给分了心思。
“乖,妈妈在忙呢,待会再看,好吗?”我安抚他。
我的敷衍,大宝怏怏不语,在说完那些话后我开始后悔。意识到我的行为已经让孩子心理产生落差,他撅着嘴生气地走了。
我放下自认为重要的杂事,唤他等等妈妈。大宝瞬间阴云转睛。
“妈妈过来看,我告诉你。”嘴里飘来飘去的都是他新做出的花式。
孩子发自心底的快乐也感染着我。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总想事事得完美,既想把心思更多地放在孩子身上,又想腾出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当两者无法平衡时,在取舍过程中成人利益占了上锋,都想把它们协调,却是心难两全。
在孩子稍不合心意触动那根易动的弦之后,又失了耐心,多了抱怨,在事后又是万分内疚。
与大宝的互动是个融洽的氛围,我也跟着他坐在地板上,整开大面积可供玩具摆放的位置,带着一些引导,现在可以开始了吗;是妈妈先做还是大宝开个头;图案好多,该怎么选呢。
那是一个大孩子在和宝贝共同参与的过程,又或者是大小朋友、师生关系,通过问答给予带动,同时也是放松与重温自己儿童梦的过程。
在我的身边,他小脑袋里的奇思妙想在自然的状态下总会一一蹦出,尽管他的词汇量并不多,但他很是享受一边讲解一讲受倾听的感觉。
“妈妈,你看,这个像什么?”
“这个桥和普通的桥有什么区别?”
“妈妈,你知道我下一步要怎么做吗?”
“妈妈,坦克开进这里,会怎样呢?”
“妈妈,你也搭个,我给你评分。”
……
大宝的热情高涨。
“你可以做妈妈的助手吗?”
“好的,我们一起来。”
他故意把搭建在其中的几个子给拿下,“妈妈,你看,现在变成什么了?”
“上面站着几个人,他们站在桥两边。”
大宝点着头,“对的,对的。妈妈,还有呢?”
“这几个空出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呢?”我假装不知,“是什么呢?”想了很久。
“是桥破了,它变坏了,你看不是很丑。”大宝神气极了。
“哦,原来是这样,妈妈怎么没想到哪。”
小时候的自己也是这般欢喜着与同伴或玩或闹或做各种小游戏,即使在寒冬里亦是感受着如暖复苏的柔和。
他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色彩,有时浓重,有时稀淡,不管笔墨为何,这深浅不一的色泽不都是在践行中一步步地走来的吗?
我是错过了什么?理由貌似很多,听起来又都是在理,上班忙,家务多;被码字分去了时间。有了这么多无奈心声,也就心安理得地原谅自己的暂时缺位。
他独自玩耍,我仅仅是在这当中有过几次轻蜓点水的探询,或是在他身边经过时程序式地说着两句,而后又把自己一头扎进待完成事项中。
雷同的赞美之词亦或一成不变的公式化,孩子听得多了亦觉得腻味,体会不到互动的真实,也感爱不到被分享的乐趣,于是,在此后的一段时间,他渐渐地把本有的需求收回。
在后知后觉中有所顿悟,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能用少量的时间最大化地解决面临的问题,应是家长们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若是自做自事的一副状态,孩子也应是把自己放在一角不喜勿动的模样,时间长了之后,习惯不吭不声,自我封闭。
随着80后90后为人母的时代逐步占据了社会主流,压力大,竞争烈,节奏快,引得越来越多的父母把看护孩子的责任尽可能地压缩到极致,或是把育的责任直接转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从中仅仅只担负着助手的小部分职责。
社会的总体趋势迫使更多的年轻父母用上了生而不养,养而不育的方式,以求获得短期内的经济提升,而忽视了对孩子教育的前期投入足够才能换得后期的高质量回报。
而我也是这浩势大军中的其中一员,大宝还在肚里时,就计划着等他出来就完成了任务,又可以无忧地做着自己的兴趣。
当现实与憧憬矛盾时,又想着孩子还有长辈会带,既能满足工作的愿望,又能日常看到孩子。
当现实再次以另一种方式呈现时,你不得不再次删减了一些不能实行的条条框框,于是在经历了大宝不能在身边的一番长长思念。
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看似是无奈之举,但这个涵盖太多理由的背后,家长和孩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家长无法捕捉孩子的讯息,无从探寻孩子的情感走向,渐渐地与孩子关系呈空白,孩子对家长也只是名义上的称谓;孩子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往后的生活中留下一系列异于常人的举动,或行为或个性或思想。
能让孩子在自己跟前自在地生活,是个很好的融合过程。在这期间,你或许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看到能发现为时不晚,就怕一味地视而不见。
孩子的性格养成,一部分来自遗传基因,更多的是来自原生家庭的日久熏陶。我们往往以不正确的行为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以自我标准来评判断孩子的好坏优劣。
经常朋友或是家里的长辈看到大宝,会笑着问是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呢?这种问答式是成人间惯用的逗乐孩子的方法,不管初衷为何,但其间有些话语带着误导性。
有段时间他爸爸在家的频率更多些,黏在一起玩男生都喜欢的游戏,他想也不想地脱口而出,喜欢爸爸。
周围的长辈或是朋友,或多或少都会回应这么一句话,你妈妈带你那么辛苦,她该伤心了。
大宝愣了一下,似乎觉得哪里不对,想了想,确切地说是看了看大人的脸色,马上表示他最后的立场,说是更喜欢妈妈。
我不喜欢这样启发性地让孩子跟随内心违心选择的方式。
过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大宝在被问到更喜欢谁的时候,他的回答老练了许多,如果我在,他会说喜欢妈妈,他爸爸在,会说喜欢爸爸。
说完之后还一脸地自豪,好像是要从我们这得到赞美的回应,例如,哇,这孩子真懂事;真乖;怪不得爸爸这么喜欢你;你妈妈没白疼你。
他很得意自己的回答,既满足了被各种嘉许声包围的虚荣,又不会因为回答的失误导致一方不快,两全其美也不外乎如此。
小小的年纪在长辈们言传身教中懂得如何取巧,获得大人的欢喜。 这让我不安。自然流露的本真,如果过多地被强加一些复杂因素在里头,孩子变得亦真亦假。
“评判”是成人居高临下以长辈自认为的权威对孩子做出不切实际的总结,它带着过多的主观思想,甚而偏离了事实基础,一味地以逗为乐点,故意以相反面增加孩子的选择,孩子在闪烁其词中有了方向。
看似小事的事,实际却是影响孩子日后行为的大事。 这过程当中,我也亲历了从小白到有些许感悟的母亲过程。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都是从一步步地实践和体验,思考进而得出总结吗? 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想,不论孩子父母也一样,个体的差异与理论毕竟不能等而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