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过心理学的应该都知道“幼猴”实验,一只刚出生的猴子被抓到了一个笼子中,实验人员一开始放进两只假猴子,一只是钢丝的、一只是绒布的,他们发现小猴子大部分时间都跟绒布假猴子待在一起,尤其是遇到危险时更是紧紧抱住绒布猴子,只有在口渴或饥饿时才走到钢丝猴子身旁进食。
不管是何种生灵,永远都选择给予自己温暖感觉爱的那一方。
养育,最重要的是陪伴。不光是吃喝拉撒睡。
现在的家长都很乐意让孩子在外体验各种各样的项目,早教兴趣班游乐中心翻斗乐花钱都花的很勤快,象流水一样的付各种学费,美其名曰“为了孩子。”每次带着孩子出门,把孩子往这些机构里一放,自己在门外一坐,掏出个手机就开始看。几个小时后等下课了再一起回家,对娃说:“爸爸妈妈好辛苦啊,陪了你一天,到处跑。”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话没错,你带着娃到处跑,但在这个过程中你真正地陪伴了多久,和孩子说了几句话?
很多家长会自嘲说:我是司机加提款机加厨师。可实际上呢?你做的事就是司机加提款机加厨师。也难怪各种教育机构遍地开花,收费节节攀升。什么时候,自己的孩子一定要靠机构带才能长大了?
有个比喻很贴切:“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懒惰的本质就是“非爱”。
因为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太花时间和精力了,太累了。大多数家长从内心不愿意这样做,宁可花钱给机构让机构代管。
从几年前教育学家就呼吁:每天陪伴孩子20分钟。这20分钟是要全身心的投入。不碰手机不开电视没有任何借口的全身心的陪伴。
大妞初次尝试全情陪伴的时候,自我感觉已经过了一个小时,结果一看才十五分钟~~~。相比如果是刷手机的话,可能感觉一眨眼间实际已经一个小时了。
为什么对时间的感知差别会这么大?因为我们的思维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东西打扰,刷手机本身性质是被动接收,碎片式的,根本不需要全神贯注。而全情投入则需要排除杂念,持久的耐心耐力。对于飘散惯了的思维方式要收回来集中是一件很费劲吃力的事。
父母们,回想一下你们谈恋爱的时候,每天要和对方聊多久?说多少话?手机上来回发多少短信?愿意在对方的身上花多少时间?热恋时是不是在一起一天都感觉只是一瞬间?那为什么陪孩子就做不到呢?为什么就惜字如金?你说和孩子不是谈恋爱?难道孩子不是你爱的人么?到底你是把陪孩子看成是一种负担还是一种幸福?
充分投入,是爱的表达之一。
各种何种方式的用心陪伴都有一个特点: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说足够多的话语。不要想着孩子认为父母唠叨,不爱听。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关注意味着陪伴和注意力的付出。孩子其实很享受父母对自己的高关注度,因为这样证明,父母是爱自己的,自己在父母心目中位置越高(有N胎的应该更能明白孩子们为了证明谁在父母心中分量重,有多介意~~~)。反过来说,父母的注意力越多,关注的质量就越高。相处的越久,聊的越多,就越能了解孩子的真实的状况:孩子爱什么恶什么,人际沟通中的困惑,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害怕与迷茫,如何看待学习读书择业,甚至是青春萌动时的那一丝丝小心思~~~等等等等,这些才是最最重要的信息。
很多父母不知道和孩子聊什么?聊来聊去,无非就是每天回家问一句:“你今天功课做完了吗?有错的吗?考试考了几分?今天老师表扬/批评你了吗?”几乎都是封闭式的问题,根本聊不下去。孩子很反感这样的聊天方式----就如同TA是你的下属,你是来视察工作的,TA对你要恭恭敬敬,一句回答错误,可能面对的就是父母的责备和批评,怎么都亲近不起来!想想我们自己面对老板的训话时时,你能亲近地起来吗?你的心态是不是各种抵触?
每次和孩子说话之前,都要想象一下你自己是大灰狼,孩子是小白兔(瞬间就能明白孩子对成人的问话有多害怕)展现你最温和的笑容吧,然后再把姿态放低点~~。尽可能用开放式的问题(open questions),不能那么轻易地只用一个简单的“是”、“不是”或者其他一个简单的词或数字来回答的问题。比如说:和我分享下今天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吧?来给妈妈提出一个你想知道的问题?尽可能用正向的问题开场,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引导孩子说话。
做为成人,父母的确在很多方面比孩子知道和领会的多,可这不代表父母在聊天中就能随便打断孩子的话,嘲笑孩子的无知与幼稚,或者直接就下一个定义,做一个结论(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除非你想制造一场很不愉快的对话或者想迅速结束谈话。)父母也的确能教给孩子更多的生活技巧,给予自己经验沉淀下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输出及植入,但不等于填鸭式的教训:“你一定一要这样做!你这样做我是为了你好!”越是大的孩子越反感这样的说教,还要反着来。
和孩子聊天时一定要把自己姿态放低放低再放低,收起做为成人骄傲的心态,认真思索孩子提出的问题(就算是假装的也好),更重要地是能与孩子共同探索,训练孩子自己严谨又不失活跃的思维能力,最终形成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的结果。这样才是一次有效果且能创造延续性的对话。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更不是对错。
教育是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切必然要花很大的时间精力。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也必然能有真正的收获。
让我们从最简单的陪伴做起,和孩子一起玩一场游戏----
对于幼童,玩拍手游戏就是陪伴。对于6岁的孩子,念一本绘本就是陪伴。对于12岁的孩子,打一场球就是陪伴。
只是请你中间不要停下去看手机,或者接电话,或者走开。请全心全意地陪伴,在游戏中陪孩子多说一会话。
没有非接不可的电话,没有非看不可的微信,没有安排不了的工作----只有无限推托的借口。如果你真的想做,你肯定能安排好的,不是吗?
爱是一种特殊的任务。爱需要用行动话语来体现。
需要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
因为我们的名字是“父母”。
公众V:爱美丽大妞爱思考
欢迎喜欢/关注/打赏。请尊重著作权,转载前请先简信取得授权
心理学及瑜伽修习者,专注理财及自我修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