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国学文化博大精深,然古文恣意扬洒,篇幅冗长,不利于碎片化时间吸收消化。立志于提炼经典纲要,以供普世之用。此为第四篇《孝经》//
《孝经》通篇十八章,然大义在第一篇开宗明义已见端倪,“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意:所谓孝,是由侍奉父母开始做起,然后便是为君王效力,最终是建立功勋,成就事业。
[孝乃本源]
通俗地讲,一个人能尊重侍奉父母,就能尊重对待他人,从而成就事业人生。
人和人的关系很微妙,远看朦胧,很美;近看清楚,瑕疵。所以两个人一旦走近,就会产生诸多矛盾与摩擦,父母关系亦不例外。我们从小跟父母朝夕相处,人无完人,双方都会暴露缺点,而这时候大多数父母出于爱的天性会选择包容,而孩子呐?可能会在父母包容的纵容下,对父母恶言相向,心存不屑,更谈不上尊重侍奉父母。
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天天住在家里,父母老嫌弃这抱怨那,彼此不顺眼;一旦外出,偶尔回趟家,父母嘘寒问暖,好不贴心,觉得父母很温暖。’双方对彼此的认识及态度,受相处时间这一关键因素的影响。
十或二十年,与父母朝夕相处,在成家以前,与其他人相处的时间有比这更长吗?长期相处从而暴露的缺点矛盾,有比这更多吗?恩,如果在这背景下,能做到尊重侍奉父母,日后必成大气。知道为什么了吗?因为你的心量大了,能处理最亲密微妙的关系,那么在社会中,你也会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合作伙伴,尊重未来的另一半,何愁没有幸福人生!
恍然大悟,原来‘孝’乃忠的本源,也是社会其他关系的本源。
[老子反对《孝经》吗?]
《道德经》有云“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意: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其实,这里老子的本意,我认为是指孝不该被提倡强调,它是每个人生而具备的;忠,也不该被大肆主张,它是每个臣子下属应尽的义务。一旦被强调,那么就会被当作一个标签,有人愿意努力去获得这个标签,有人就觉得我做不到,这个标签我无所谓。拿‘三好学生’为例,有学生为这个称号而奋斗,也有学生一笑了之,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反对提倡强调‘孝’,跟老子反对《孝经》其实是两回事。我之前也有类似先入为主的观念,但这次读《孝经》令我有似曾相似的感觉。
《孝经》“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道德经》“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施无为之政,行无言之教’皆为孔子、老子所倡导。所不同的是《孝经》虽然也推崇不言之教,然而却被统治者大肆发行推广,与其本意有悖。细细品来,《道德经》的‘无为’,《孝经》的‘事君立身始于孝’,不就是同一个理儿嘛,成圣先为人,为人先为孝。
为什么在深入国学典藏之前,《孝经》是基础读物之一?我现在有点明白了。
也朴
20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