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生命之书》二月十三日“焕然一新地面对人生”。
作者提到一种社会现象:大部分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投入一种信仰里。我记得我母亲以前逢初一十五吃素拜观音,她觉得这对她和家庭来说会有利。那时我就是不假思索地接受母亲的这种想法和行为,虽然我没有效仿,但我并不排斥,包括我自己饮食偏素,这其中也有信仰的成分,相信素食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我没有真正感受食物与身体的链接。
信仰导致分化,这并不罕见。就像素食主义者与其他一些人抱有“什么都要吃营养才均衡”或者认为肉类更有营养,因为观念不同会出现对立和矛盾。
摆脱信仰,焕然一新,面对人生。
大部分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投入一种信仰里。我并不是在攻击信仰这件事,而是要弄清楚我们为什么会接受信仰这个东西,了解信仰背后的动机,不但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去做这件事,还能帮助我们从其中解脱出来。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政治和宗教上的信念确实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困扰和对立,但我们并不想放弃它们。
不论是印度教、基督教或佛教,都有无数的派别,政治上也有各种意识形态之分,它们不断地在谴责对方,企图改变彼此的信仰。因此信仰很显然会造成分化,制造出狭隘的心态,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在生活中摆脱所有的信仰?这件事只有在研究清楚自己和信仰的关系之后,才能办得到。
我们真的有可能活在完全没有信仰的世界里吗?我指的不是以某种信仰取代另一种信仰,而是要彻底摆脱所有的信仰,这样我们才能在每个当下焕然一新地面对人生,完全不从历史的局限中产生反应,这样就不会制造出我们和真相之间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