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去年12月底开始使用A4纸管理我的每日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这个系统我持续迭代了几次,一直用到8月底。现在我改用A5规格的方格活页纸来做管理了。
历程
决定放弃A4版这个系统后,我并不是立刻就探索到了新方向。期间经历了从A4到B5、到十六开、再到A5的几种探索。
B5
8月底,我的A4纸用完了。同时,我对这个系统有些新想法,觉得A4纸并不太方便实践。于是我改用B5方格本,打算尝试一下一直以来都很惊艳的bujo(BulletJournal 子弹日记),但没过几个小时我就发现:
1我并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去画那些版式
2我其实并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活系统供我去做bujo
3我的思维速度和容量其实是跟不上的。(比如常常忘记跟进记录)
简单来说,就是我的思维功底还不足以支撑我用bujo做自我管理。
于是我换汤不换药,继续沿用了之前的版式。但持续的使用了两周后,这套系统带给我的麻烦远远多于它带给我的管理便利:
1本子不比一张A4纸那么轻巧,取用和摆放都需要更加费心和小心(以免打翻水杯)
2厚本子摊开记录不便。(我的B5B本子有一个一元硬币那么厚)
3我的时间开销变得比较灵活和杂乱,这套版式中关于时间的记录节点和我的实际使用时间节点之间有出入,常常记录的很勉强,记录完再看还觉得不清晰。总觉得有些受限制。
整个使用过程中,一直有种植物被塞在不适合的框里生长的感觉,所以我确定它是真的不适合我了。
十六开
改变的契机是有道云出了个趁早效率模板。同时它们和趁早联合推了个线上训练营。我由此对王潇的时间管理机制及趁早系列本子产生的兴趣。
在看了王潇几本书后,我上网买了趁早极少数本。很快,黑金那简洁好看的设计和妙不可言的手感就打动了我,我几乎是立刻就弃用了B5。开始了对极少数的探索。
极少数本的内页其实很简单:左边是todo,中间是时间轴、行程安排、右边是三餐记录和各种计划。记录起来其实挺顺手的,但是我有种说不上的感觉。就是觉得本子的设计思路和我的日常思路有点对不上,可是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我想了想又停下来了。
我一直相信,如果我使用印刷版式管理时间和任务感觉并不好,很可能是因为我的思维没办法和设计思路匹配上。要做到这种匹配,最好的方式就是我继续锻炼我的时间管理和事件管理思维。
我决定暂停使用趁早极少数本。而尝试在其他载体上锻炼我的记录思维。我想,我可能需要几个月的实践历练,让我足以匹配上极少数本的使用。
于是我翻出了被我闲置的方格活页纸。
A5
说起来也很有趣。这套系统最初的雏形就是A5活页纸。
当时,我正在小能熊终身学习学院上陈华伟老师的时间管理训练营课程。里面提到了这套记录方法:左边时间轴,右边是重要不紧急事项、其他事项、收集箱。这些项目后来都保留在A4版本的系统里。
如今,我又重新回到了A5。几乎是本能的,我按照当时的版式,在纸上设定了时间轴、重要三件事、其他todo和收集箱等区域。
曾经,我为了观察自己的注意力状况,设立的注意力管理表。现在去掉了。
曾经,我为了锻炼自己的规划能力,设立的plan栏时间轴,现在去掉了。
从旁观者的角度,我好像是爬了一座山,从海拔30米的地方,爬到海拔1000米,最后又从山的那边下来,回到了30米的地方。看起来好像是兜兜转转了一圈,回到原点。
但只有爬山的人自己知道,虽然重新回到了以前的高度,但见识过山顶的风景后,就已经不一样了。
我相信人生也是这样的,我们会从一无所有开始,逐渐占有和拥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去越来越远的地方,站得越来越高。最后慢慢放下背负的重量,从遥远的地方回家,从神坛走下,回归一无所有而后离开。但谁也不能说,我们临终时一无所得。
我又想起了那句话:人生里的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