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博士,是我非常喜欢的中医科普专家。这本“紫图”出品的《罗大伦解读〈伤寒论〉》,以“伤寒圣手”宋代名医许叔微的医案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各种外感疾病的症状、变化规律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方法。
看完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对中医也有了有更深的认识——
一、中医疗效:确凿无疑
本书介绍的案例,既有许叔微的,也有现代医家的,只要方子运用得当,覆杯而愈。
一个人吃撑又感冒了(春节期间是不是易得这个病),先后请来两位医生,却越治越重。
许叔微来一看,《伤寒论》里不是写得明明白白嘛?按照条文论治,一服药下去,病人就不喘了,再喝汗出来了,到晚上病就好了。
《伤寒论》里的方子,只要对症,基本上都能迅速见效。很多人怀疑的其实不是中医,而是医生,现在想找张仲景、许叔微那样的医生可太难了。
二、中医发展:与时俱进
以前觉得中医总是在故纸堆里打转转,罗大伦在书指出,中医一直是在不断发展的。
例如对芍药的认识,从《伤寒论》中只提及“芍药”,到后来南北朝时区分出“白芍”和“赤芍”,再到唐朝明确两者的不同功能,直至后世能根据不同症状,选择使用白芍或赤芍。
再如舌诊,《伤寒论》中出现的不多,到元代出现了把舌诊与伤寒病结合起来的专著,到清代就普及了。这都显示出中医的发展和创新。
三、中医方法:精细明晰
尽管有人批评中医过于模糊,但《伤寒论》的精细和清晰,让人叹为观止。
如桂枝汤,加一味葛根,就成为桂枝加葛根汤,再加一味麻黄,则成为葛根汤。都是治外感病,但组方的细微差别,针对的是病症的细微差异。
我觉得与现代营养学相比,中医要清晰多了,不像营养学,到处都是矛盾的地方,让人无所适从。
《伤寒论》是古人跟瘟疫斗争的智慧结晶,这在当前尤其具有现实价值。试想,有个头疼脑热的,自己就可以迅速解决,能少受多少罪,少花多少钱?
罗大伦说,每家都应有一本《伤寒论》,这个要求有点高了,毕竟很多人可能看不懂。但罗大伦解读《伤寒论》,倒是可以一家一本,仅凭这一句就够了——
外感风寒,立即喝桂枝汤,基本上一次就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