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1、父母在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他们情感上、认知上、思维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让孩子去打毫无准备的仗。通过父母的支持、引导,形成抗挫折能力,让父母的爱成为孩子坚强意志的后盾,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2、并不是轰轰烈烈的事才是挫折,对小朋友来说,父母眼里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是挫折。我们根本不用费尽心机地去发现,或者煞费苦心地创造挫折教育的机会,因为孩子的生活里,其实处处充满着这种机会,需要我们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机会。同样的事情,对一个家庭来说,也许是一个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机会;而对另一个家庭来说,却可能导致孩子折断翅膀,看不见光明。
【心得】挫折教育,不是制造挫折,而是告诉孩子,面对挫折我陪你一起走
现在父母总是会担心,物质条件那么丰富,生活条件那么好,孩子想要什么都能得到,会不会被宠坏?会不会抗压能力变差?
于是,他们就开始尝试进行挫折教育,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是有时候方法却有些不恰当。
比如人为的制造一些孩子完不成的任务,看到孩子哭还不断的指责打压——美其名曰:我是为了你好,现在我们告诉你了社会的黑暗,去社会上就不会因为被人欺负而难过了,或者我是为了你好,多说说你,你才能做得更好,更能接受失败。
但是,失败是让人痛苦的,这是事实呀,即使是成人,遇到自己无法完成的事,也难免会感到失落。
一直被父母打压的孩子,似乎并没有像父母一厢情愿的期待那样,变成一个能够笑对痛苦的人,他们深深认同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弱小的、不堪一击的人,因而在面对挫折时,更难从痛苦中挣扎出来。
相反,一直被鼓励和认可的孩子,则更有自信,他们会相信,即使自己目前的能力差一点点,将来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做到更好。
更何况,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能力较之成人有很大的差距,很多事情成人认为无足轻重,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了。比如对于一个超级吃货宝宝,当他觉得饿或馋想要吃东西,却需要等的时候,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压根不需要人为的去制造所谓的“挫折”,而在宝宝面临日常生活中的挑战时视若无睹。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首先要成为孩子的坚实后盾,当然这可能不是一日之功,在亲子互动的方方面面父母展现的状态和行为,会告诉孩子,你可以相信我。我们需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即使我们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在给予支持的同时,告诉孩子,我相信你有能力尝试自己完成,如果你觉得做不到,随时可以和我说,我很乐意给你提供一些建议帮助你。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待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同样的,如果你期望孩子变成能够面对挫折的人,就不能仅仅靠嘴巴说,如果你这样这样做,你就会变成一个你就能够面对挫折的人;而应该用行动表示,我相信你是一个能够面对挫折的人,所以即使你现在没有达到目标,也没关系,我相信你能做到更好。
孩子没关系,我在这里,陪你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