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二宝以后,奶奶就来跟我们一起住了,家务和孩子的照顾上都有人搭把手,我的生活就轻松很多了。跟老人一起带娃,挑战当然是有的,俺们家的隔代育儿观大比拼,冲突主要集中在“吃”这件事情上,今天就跟大家叨叨我都是怎么“胜出”的。
自然原味vs油盐酱醋
奶奶观点:“不吃盐哪有力气”,“没味道怎么会好吃”,“他爸爸4个月的时候,我们就给他吃盐了”。
我的观点:无盐、少油、少糖,是我给宝宝添加辅食的第一原则。不加调味料,既是对孩子肾脏功能的保护,也是对天然味觉的呵护。食物本身就是含有钠的,不吃盐不会没力气。
实战策略:不断唠叨,不断重复,请求爸爸声援,讲反面案例。
从刚接触辅食添加的知识开始,我就给家人灌输1岁以下不能吃盐的理论了,而且一有机会就要唠叨,频率必须赛过小区大妈呀。反面案例通常比较有效,“谁谁家孩子过年期间被亲友喂了大人的饭菜,现在淡的东西都不肯吃了!”
坚持给孩子吃不加调味料的食物,当老人们发现“这么酸的酸奶他也爱吃”,“这么淡的肉和菜都吃这么香”,自然也就不再纠结“要不要买个儿童酱油”的问题了(ps:这玩意儿可不靠谱,别去买啊)。
自主进食vs“孩子还小”
奶奶观点:“自己吃又脏又乱啊,还吃不到啥”,“孩子这么小,都是喂的”,“小区里谁谁3岁还在喂呢”。
我的观点:学习自己吃饭,是宝宝添加固体食物中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宝宝对食物性状的探索,对锻炼手指的精细动作也是大有裨益的。让宝宝自己抓东西吃,也是学习用勺、叉的前奏曲。此外,手指食物也是帮助宝宝度过10个月左右的厌食期的好办法(这个月龄的宝宝常表现出对糊状食物不感兴趣了)。
实战策略:自己动手,自己打扫。锻炼自主进食这个事儿真的得妈妈自己上手才行,一来确实太脏太乱,如果不是打心里接受这喂养方式,很难说服老人。二来刚学习吃手指食物,宝宝噎到是常有的事,老人常会吓得要死,妈妈们也应该学会基本的急救知识。
让孩子做主vs“多喂一点是一点”
奶奶观点:“不吃下去哪有力气,只吃这么点怎么长身体啊”,“小孩子都是想着玩呀,总要想办法多喂一点”。
我的观点:家长只负责准备食物,吃多少应该让孩子决定。强行喂食很容易让孩子对食物产生更严重的抗拒。宝宝饿了总会吃的,不想吃就是不饿咯。
实战策略:及时吃饭有规矩vs“吃下去就好”
奶奶观点:“玩下玩具没关系,能吃下饭就好”,“小区里都是追着喂饭的”。
我的观点:吃饭要养成好习惯,吃正餐吃酸奶吃水果都必须坐在餐椅里,饭前要洗手,饭后要漱口,睡前要刷牙。
实战策略:执行,坚定地执行。当你想给孩子建立一个规则,而遭到老人质疑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默默坚定地执行。不仅是做给老人看,更是做给孩子看,妈妈的规则不会因为哭闹和抗议而改变。一旦习惯养成,家人自然就和你站到一边,“他妈妈还是蛮有一套的呢”。
汤汤水水的营养之争
奶奶观点:“米汤最适合小朋友吃了,好消化”,“给孩子喝果汁补充点维生素吧”,“骨头汤、鱼汤最补了”。
我的观点:汤里主要是脂肪,营养基本还是在“干货”上。米汤含砷量高,不适合给小朋友吃,直接吃带米粒的白粥就可以了。要补维生素,应该吃果泥菜泥,果汁很容易引起肥胖和龋齿
实战策略:还是唠叨,重要的事情,有时候说三遍也不够……
根据情况,各个击破。米汤这种,就坚决不让吃,但说砷啊啥的老人不懂,不妨这么来:“妈,米汤都是水,他吃不饱”。果汁呢,家长要带头不喝,“小孩子都爱吃甜的,喝过果汁就不爱喝水了,还是白水最好”。骨头汤,是斗争最困难的,奶奶真的很想“补钙”啊,好吧,稍微喝点儿也无伤大雅,别当水喝就好……
新手妈妈的心路历程
除了怎么给孩子吃饭,我们遇到的隔代育儿观差异还有很多很多。一方面是恨不得什么好东西都给他的小宝贝,一方面是含辛茹苦、值得敬重的妈妈/婆婆,家庭生活本来就是很考验女人的一件事儿。我打心眼儿里感激奶奶的付出,奶奶也很尊重我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意见,哪怕遇到一些纷争,大家也都能比较平静地交流,不太会上升到很激烈的层面。
作为新手妈妈,咱自个儿学习靠谱的育儿知识,除了在一些重要的原则上把好关,一些难沟通的事情上自己动手、坚持之外,也应该适当给老人一些决策权。比如“今天是吃鱼还是吃蛋”,“馄饨里能不能加点香菇”,“我想给小宝买点车厘子尝尝”之类的问题,大可以说“妈,这事儿你定就行,你做饭比我强”。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别太较真,偶尔吃点啥“不该吃”的都不是事儿,别弄得自己累,家人也累。家庭关系紧张,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转头想想,要是没人帮你带孩子,岂不是更怂?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