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搞不清楚,为什么自己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孩子不但不感恩,反而把父母的好意当作驴肝肺,甚至还要处处和父母作对——冲着父母大吼大叫、拒绝跟父母沟通,甚至对父母动手等等。
还有的孩子倒是脾气“良好”,他不吵也不闹,只是紧锁房门,通宵达旦玩手机,打游戏,把父母挡在门外。无论父母怎么说,就是不开门。有的父母按捺不住了,于是撬开房门的锁、甚至拆了孩子的房门,开始展开各种抢夺手机大战,把原本就关系紧张的家庭,升级成了鸡飞狗跳“加强版”。
孩子的叛逆言行也水涨船高,变本加厉——轻者堵死房门,重者离家出走,甚至还有些孩子想不开做出不可挽回的傻事来。而这一切,都似乎是在一个预设好的“怪圈”中,如约而至地发生,这对家庭而言,无疑是可怕的,甚至是摧毁性的。
比如说:
当父母以没收手机的方式来矫正孩子手机游戏成瘾行为时,孩子就会更加渴望从父母手里夺回手机,甚至是不惜一切价格从父母手里夺回。就像有个初二女孩说的:“只要我再拿回手机,我绝对不会再给任何人!”,因此,父母瞬间陷入了两难境地——坚决不给孩子手机,亲子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如果把手机还给孩子,孩子将会更加沉迷于手机,没日没夜地玩起来——没收手机的“怪圈”。
换句话说,我们(包括孩子)都是在做自然的反应:当我们父母接收到某种特定的信号(比如:看到孩子玩手机),然后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或行为(比如:说教责骂或没收手机);当这种特定的信号表现得更加强烈的时候(比如:孩子对手机更加依赖——熬夜通宵玩游戏),父母的特定反应也随之变得更加强烈——从说教转变成打骂、咆哮等等。
孩子也是一样的,当孩子接收到父母的唠叨说教,孩子就开始做出某些特定的反应或行为(摔桌子摔椅子、跟父母对峙争吵、紧锁房门拒绝沟通);父母给出的信号越强烈,孩子的反应也就更加激烈。
正如世界潜能激发大师[美]安东尼.罗宾在其著作中写道:
“我们的神经活动就像是一个点唱机,生活中所有经历都被忠实地记录下来,存储在我们的点唱机——大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