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早4:30分从智利酒店出发,飞秘鲁首都利马。秘鲁机场管控比较严格,办理入关手续,过安检,有团友行李被查,还有人被叫到“小黑屋”,说是名字与通缉犯相同,要进一步核查,好在很快就放行了。最有趣的是,赵老师的背包里有一个橘子,警犬围着她转,边防人员过来询问,赵老师坚称没带违禁品,但是,警犬就是不让她走,赵老师无奈打开背包,发现里面确实有个橘子。大家都为警犬点赞。
随后我们开始了秘鲁的游览。
据介绍,秘鲁共和国北邻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与巴西和玻利维亚接壤,南接智利,西濒太平洋。
秘鲁孕育了美洲最早人类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以及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最大国家印加帝国。16世纪,西班牙帝国征服印加帝国,建立秘鲁总督区,包含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
秘鲁领土上人类存在的最早证据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2,500年的Huaca Prieta定居点。秘鲁已知最古老的复杂社会是北奇科文明,它在公元前3,000至1,800年间在太平洋沿岸繁荣兴盛。从公元前1000 年到公元前200年沿现在的秘鲁太平洋海岸繁荣发展的Cupisnique文化是早期前印加文化的一个例子。
从公元前 1500 年到公元前300 年发展起来的查文文化与其说是一种政治现象,不如说是一种宗教现象,其宗教中心位于查文德万塔尔。在公元1世纪初查文文化衰落之后,出现了一系列本地化和在接下来的一千年里,沿海地区和高地的特殊文化兴衰起伏。包括帕拉卡斯文明、纳斯卡文明、瓦里文明,以及更杰出的奇穆和莫切文明。
从机场到利马,开车需要1个多小时,由于市中心道路拥堵,司机就绕了一下路。结果进入我们眼帘的都是“烂尾楼”。导游介绍,秘鲁有规定,凡事没有建好的房子都不用缴税,市民为了规避税收,大多房子都不封顶,也不做外装修,房子看起来没有盖好,但实际内装修还是不错的,人们完全可以享受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可以将没有封顶的顶层作为洗衣房,让衣服在阳光下自然烘干。
秘鲁首都利马城建于1535年,18世纪中期前一度作为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统治中心,老城内有大量殖民时期建筑,被誉为“国王之城”。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文化遗产。利马有众多的广场,以城区中心的“武器广场”最著名。以武器广场为中心,条条街道成辐射状向四周延伸,通向城区各个角落,街面以大块石板铺砌,显得古香古色。广场中央有喷水池,水花飞溅,雾气蒙蒙,在阳光下晶莹闪烁,使城市显得格外有生气。广场东端是始建于17世纪的天主教堂,保持着浓厚的西班牙建筑风格,教堂内有银饰祭坛、建筑精巧的小教堂和停放着广场设计者、当年西班牙殖民军首领皮萨罗的玻璃棺材。广场四周其他著名建筑有建于1938年的政府大厦、建于1945年的市政大厦,以及众多的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等。旧城区还有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乌尼昂大街、圣马丁广场等。
漫步在武器广场
繁华的商业街
商业街的擦鞋小摊
利马是无雨之城,每天早上有雾气,没有下水道,属于沙漠草原气候。
5月8日早上出发时间晚,我们就到酒店旁边的街心公园转了一圈。
公园直通住宅区
集体跑步
12点20分我们从利马起飞,下午13:51到伊基托斯,抵达后一股热浪袭来,由于机场很小,且没有托运行李,我们从飞机旋梯下来就跟随当地导游徒步到大巴车上。
机场接客的蹦蹦车
导游是当地人,名叫胡里奥,用英语讲解伊基托斯和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情况。马路上蹦蹦车和摩托车较多,尽管当时是午休时间,但也时有堵车。
据介绍,伊基托斯是秘鲁亚马孙丛林地区最大城市,人口约44万,为洛雷托大区玛雅瑙斯省省会。伊基托斯位于亚马孙河岸边,无公路或铁路与外界连接,对外交通完全依靠航空和亚马孙河航运,与俄罗斯堪察加州首府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同为世界上仅有的两座不能以公路到达的城市。虽然该地离亚马孙河河口有3700公里远,但小型海轮还是可以逆流而上抵达伊基托斯,因而该地也成为世界上距离海岸最远的海港。
伊基托斯原为印第安人渔村,1866年设市。为附近橡胶等农产品的主要集运港。秘鲁亚马孙地区新兴石油工业的中心及秘鲁东部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纺织、石油提炼、锯木、造纸、橡胶加工等工业。1980年辟为自由港。热带原始森林风光绚丽,旅游业兴盛。有大学和机场,也是亚马逊地区的商业中心,建城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早在本世纪初橡胶热年代,它就是种植园主和钜贾大贾挥霍的娱乐之地,一些雕刻壁画的欧式建筑,还保留着当年的风姿。橡胶热过后,依基托斯市经历过一个萧条时期。为了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秘鲁政府从60年代起开始在这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有4000种商品免税进口,使它成了半自由港。大量来自欧美、巴西的商品涌进依基托斯,这是它市场繁荣的原因。依基托斯还是除首都利马以外有国际航线的5个城市之一,有班机飞往迈阿密。
基托斯城市不大,三条主路与亚马孙河平行延伸,纵列的小街将城区分割成不规则的方块。新兴的商业街陈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也有中国义乌的小电器。伊基托斯保留着许多泛黄的、引发怀旧情绪的角落,比如菜市场和破旧的小码头。
车到码头,我们登上了一艘机帆船,开始了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游览。
有服务人员帮我们拎行李。
据介绍,亚马孙河在印地安人语言中的意思是“撞碎独木舟之河“。它源于秘鲁,流经巴西入海,全长6400多公里,在秘鲁境内为680公里。它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最深处达240米,河水上涨季节每秒流量30万立方米。亚马孙地区除少数城镇外,分散在各地的1200个部落还处在刀耕火种状态。亚马孙的内河航运业十分发达,河中航行的不乏巨大的海轮,从这里沿河而下,可到达哥伦比亚、巴西,从巴西的入海口进入大西洋,是一条国际航运线路。
从高处望去,河两岸因雨季泛滥而空出成片成片的泥滩、沼泽,显示出亚马孙桀傲难驯的力量。
飞机上拍的亚马逊河
亚马逊河面非常宽阔,有一望无际的感觉。
船行了一个多小时,来到雨林酒店。
据介绍,亚马逊雨林位于南美洲亚马逊盆地,占地700万平方公里(7亿公顷),亚马逊河为这片雨林注入了生机。雨林横越了8个国家:巴西(占森林60%面积)、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圭亚那及苏里南,包括法属圭亚那。其中4个国家将雨林所属州份取名亚马逊州(Amazonas)。亚马逊雨林占世界雨林面积的一半,森林面积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种最多的热带雨林。拥有250万种昆虫、数万植物品种、约2000种鸟类和哺乳动物。已分类至少40000种植物、3000种鱼类、1294种鸟类、427种两栖动物、378种爬行动物。巴西约有96660至128843种无脊椎动物。植物种类世界最多,1平方千米可能含75000种树和15000高级植物,存活植物达90790公吨。亚马逊是世界最大动植物生长环,五分之一鸟类居住此处,约438000种有经济社会利益植物待发现及分类。
从码头上去延小路抵达雨林小屋大堂,大堂具有热带酒店特点,四周有纱窗等,装有十几台不停旋转的电扇,倒也凉爽。
酒店大堂
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去雨林探险。我们沿着人们踩出的似路非路的泥泞小路,一步步地试探前行,不时还要拍打可能落在身上的飞虫,一脚天上一脚地下。
用这个芭蕉叶驱赶蚊虫和扇凉还是非常有效的。
雨林里植被茂密,树种繁多,在一片相对开阔的地方,矗立着一颗500多年的木棉树,它根蒂庞大,高耸入云,枝繁叶茂,导游讲,摸一摸该树,它就会给你勇敢和力量,就会帮助你去完成所有的事情。它的树根延伸几十米。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我们都去摸一摸它,享受这一过程。
我们居住的雨林小屋
热带雨林中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植物和昆虫
昆虫更是随处可见,不计其数。
因为害怕被蚊虫叮咬,所以,没有到雨林更深出探险。
夜里噼里啪啦地下起了雨,原定早上6点去印第安人菜市场的,我们担心雨大不安全,就放弃了。不过有几个团友去了,拍了照片,并带回了当地的水果。软糯香甜,当地人称之为植物黄油。
5月9日,乘船去印第安人村庄,小船在亚马逊河汊里穿行。
打着雨伞在泥泞的木板栈道上行走,一不留神就有滑倒的可能,想想也是一种特别的经历。我们来到一个大茅草屋,这是公民处理公共事务的议事厅,这样原始特色的生活也只有在人迹罕至的雨林深处才得以保留。
茅草屋十分高大,可容百人聚会。妇人和少女裸露上身,但也用草穗遮挡上身,身着红色短群,原来也是草裙,男子身着草裙,头戴草编头饰,身佩吹箭筒。我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糖果分送给小一点儿的孩子们。
一起跳起了印第安舞蹈。
吹箭,也叫喷枪,据说箭是毒箭,用雨林中的一种蟾蜍的毒汁和一种植物的毒汁调制成,是一件十分可畏的武器。现在是表演。
这位大哥也想一试身手
我们知道这样的村庄生活,几乎就是历史的记忆了,现在当地的壮年男子都到矿上工作,会讲英语的大部分从事旅游业,女人在家里从事家务,孩子们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印第安人村庄出来,我们去亚马逊河上钓食人鱼,每人发一个鱼竿,只有鱼钩,没有鱼漂,全凭手感,全团只钓上来三条食人鱼,有的团钓上来二、三十条。
接着去看海豚,本以为是海豚表演,实际上是看亚马逊河里跃起的海豚。只见小船开到一片水域,这里有清浊水的分界线,导游和船夫一通口哨吹起,就见两只粉色肚皮的海豚跃出水面,稍纵即逝,几次跃出也没有抓拍到。不过还是挺兴奋的。
午餐后原路返回利马机场,旅行社准备了快餐,机场交接,
然后马不停蹄坐大巴车前往帕拉卡斯,入住酒店已是午夜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