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耻辱。
读书和上学不一样,到学校里接受基础教育,能够读通报纸,看电视,出行不受阻,上学的基本义务尽到了。读书和上补习班,考试第一名也不一样,文凭和名次是各种敲门砖,进入一个工作岗位,努力工作,潜心接受培训,会不会唐诗宋词,懂不懂莎士比亚都不会影响工作绩效。读书,同生活,真的不是那么重要,但是“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 读书,是自己的事,多读少读,都是对自己的交代。
为什么读书?
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特别新鲜有趣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见”着,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了我们的眼睛👀。
读书的好处,每一位为“”读书而写文章的大家们从各个维度称赞了一番,而先生说,读书有趣,各个类别的书都有自己的趣味。诗如此,悲剧也是如此。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象得解脱”。
先生自称是文科人,理科生的书本趣味研究甚少,所以此处也不可说明。但是文科中的诗文和悲剧通过先生的说明,趣味性和可读性大大增多了。读书是为啥呢?在心里留有一个小天地,一个人的时候,在那里翻江倒海,天马行空;阴晴圆缺不再只是气象,埃及罗马不仅仅是遥远的西方。哪怕是文学研究专员,也会在自己的领域外,找些杂书,读一读,乐一乐。读书,是把自己的乐趣成倍叠加了。
读哪些书?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
趣味是对于生命的澈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化,趣味也就要时时刻刻在进展和创化。
先生说在读过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之后,才知道乡村生活中有诗;读过了美国近代小说和俄国现代诗之后,才发现城市生活和工商业之中有诗。根据自己的发展,该读的书总是不一样的,是会进展而延伸的。因为自己读书的个性,发现自己的书单,其中乐趣才会无穷尽了。明确知道自己有兴趣的读书方面,但是又找不到门路,那就虚心向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请教。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推荐几本入门书籍,也是极好的。
如何读书呢?
先生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读书写作的基本功,一种态度:
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读闲书也好,做研究也罢,既然读书了,拿定一本书,就实实在在读下去。读得多而没有收获,可以考虑先生说的,读书也要有个章法,有个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
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到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
零零散散地看书,知识点的相关性差,自然就不易记起。就好比第一天见面的新同学,因其长得同家中某某亲戚相似,就能较快的记住,这是我的同学呢。知识也是如此,给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心中建档归类,把知识串起来。
先生说,读书做学问的最终要义是要把日子过好了。这几日看《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作者也提到若是做一辈子学生而不能把自己的所学用到生活,对他人有所作用,不如不读。
先生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遇到一些不好的书,才知道“好书”的珍贵。第一次读完在心中有个基本概念,时不时再品味其中的一段话。读书的闲淡和趣味渐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