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辨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老夫子用短短几句话就概括了人生的不同阶段。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经历这些阶段,不去学习,不去经历,有些人可能一生都在某个阶段停滞不前。时间必然带来年龄的增加,但未必带来阅历的增长。所以,活到老,学到老,不要倚老卖老。
其次,尊重人生的不同阶段,在年轻时轻狂,在中年时沉稳,在老年时智慧。不要在年少时羡慕年长者的智慧,也无需在暮年惋惜青年岁月。二十出头时,心里曾充满各种疑惑:想了解自己,想知道活着的意义,想有人剧透是否真存在可为之奋斗终生的职业等等。总之,急于求得一个答案。那时请教一位年过四十的老师,是否真如孔子所言‘四十而不惑’。当然,其答案是否定的,并且还表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惑,只是对待这些惑的态度不同,不再一心求一个是否对错。所以身在哪个阶段,就去充分体验那个阶段。当能把每个当下过得充实时,再回过头来看,自然能看到一条清晰的路。老夫子所说的不同阶段并非划分人生的标尺,但以此为借鉴,修正自己的生活轨迹又何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