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到绥化市下辖的绥棱县出差,听到有人这样埋汰绥化:还地级市哩,不到下午四点半,全市最大的商场就关门了;晚上更是清静,满大街见不到几辆车,看不到几个人。
潜台词十分明了:绥化偏远而落后,全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
这一评价,对绥化来说好像并不冤枉。
早在2005前后,我就去过绥化,之后又去了三四次,感觉城区确实比较破旧,鲜见高楼大厦,也少见酒绿灯红,城市安安静静,市民从从容容,大有知足常乐、自得其乐的意味。
后来,媒体的报道证实我的感觉相当靠谱:2009年,不见经传的绥化市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面对这个极具看点的新闻,别人大跌眼镜,我却乐不可支:俺虽无孙大圣的火眼金睛,却也捡了个瞎猫碰到死耗子的狗屎运,岂不乐哉?
想起第一次去绥化时,当地人对这座城市的调侃:“…没有高山有土包,没有大海有水泡…别看地方偏,照样吃海鲜…”
我得承认,这些调侃很有水平,既点出了绥化的地理地貌特点,也道出了当地人乐观向上的心态。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处松嫩平原的核心区域,辖1区、6县和3个县级市,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540余万,是黑龙江省人口较多的地级市之一,人口总和是大兴安岭地区的10倍。
作为农业大市,绥化拥有集中连片、地势平坦、土质优良的寒地黑土,耕地面积14.9万公顷,占全省的1/7;年产粮食300亿斤以上,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绥化还拥有900万亩草原,1065万亩林地,150万亩水面,它在农林牧渔方面的优势,既使放在全国比较,也足以笑傲群雄。
不仅如此,绥化还是块天灾极少的宝地,很少遇到大旱和大涝,粮食年年丰收,老百姓也就过上了至少可以衣食无忧的日子。
这与“绥化”这个地名又扯上了关系: “绥”有安好之意,而“化”则有吉祥安顺的意思,地肥田广,风调雨顺,绥化成为“最具幸福感城市”也就顺理成章了。
哈哈,这当然只是我个人的片面解读,如失偏颇,请付之一笑好了。
笑过之后,我得检讨。因为作为一篇游记性质的文章,我实在写不出关于绥化的任何具有标志性景致来。
我想,这与我的孤陋寡闻有关。我相信,对于熟悉这个地方的外地朋友来说,对于当地人来说,绥化肯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景。
说到绥化,一段与游记无关的闲话倒是可以一提。
想当年,大贪官马德主政绥化时,几乎卖掉了所有能变现的官帽,最终东窗事发,引发了一场强烈的官场地震,也让绥化这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大市一夜间名扬全国,成为国人争相谈论的热点地名。
说实话,我很佩服绥化人尤其是当地官员自我疗伤的能力。在马德倒台后的那段时间里,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绥化依然坚强地挺立着,并且一举夺得“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殊荣,实属不易。
我不想牵强地将大贪官马德留下的官场余震与“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比联系起来,我宁愿相信这是绝地反击,是劫后重生,是寒地黑土迸发的超强原始动力。
无论如何,生活还得继续,一切都得继续。
天高云淡 2013年1月14日07:23于沈水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