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帝王,非常受人爱戴。后人称他为“炎帝”。
一天,炎帝经过一户人家,主人非常客气地留他吃饭。饭桌上摆满了各种谷物和蔬菜。主人抱歉地说:“家里只有这些吃的,要是有肉就好了!”炎帝问“那你们长年只吃这些东西吗?”
主人叹了口气说,他们只会种庄稼,不会打猎。所以只能吃这些东西。
又有一次,炎帝经过一户猎人家,主人也留他吃饭。饭桌上只有兔肉和各种兽肉,只有少量蔬菜。炎帝指着桌子上的蔬菜问:“这些是你们种的吗?”猎人说不是,是他打猎经过一户农家的时候,拿兽肉和农户换的。
炎帝一想这是个好办法,拿吃不完的东西,跟别人交换,那岂不是大家都有很多东西可以吃了吗?应该鼓励大家都这样做。
他又想:人们不清楚谁家有多余的、而且又是自己需要的东西,要是挨家挨户地问,那多麻烦哪!如果规定一个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不就方便了吗?
后来,炎帝又把交换的时间定在正午,因为这个时候人们既容易记住,又有充足的时间赶到交换地点。交换后,还能在天黑之前赶回去。
经过反复比较,炎帝决定每天正午,把交换的地点定在人口聚居的中心地带。从此,每天正午的时侯,人口聚居的中心地带就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每个人既可以拿出自己多余的产品,又可以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
再后来,炎帝又把交换物品的地为称作“市”,农村的赶集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