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大咖们介绍,从电影、故事、书籍里面可以积累素材。这样的几条途径,我都没有尝试过,比如看电影,会对情节思考,看书,会对内容、结构、立意、深度等进行思考,用到写作中,的确很少,看来要继续努力,跟各位大咖学习。
我积累素材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眼睛,敏锐捕捉生活中的特殊人物和事例。
罗丹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觉得,生活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我们用眼睛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
有一次作文课,为了让学生体会用心观察生活和不用心观察生活的区别,我把作文课调整了上课地点。我带他们来到一个公园,我希望他们能有新的发现。一路上,孩子们说说笑笑,时不时有孩子过来问我,老师,你要带我们去看什么呀?怎么还没有看见有用的素材?等一会有什么惊奇的现象?
我心里一阵拔凉,难道我的这次尝试错了吗?为什么我的良苦用心没有让孩子们在找素材上有所收获?
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对特殊的母子从我身边经过。儿子大概16、17岁,脸色灰白,双目永远只盯着自己的脚前方。炎热的夏季,他穿一套加厚的长袖运动衣套装,左手紧紧地抓着妈妈的手,嘴里一路上重复一个字,“怕!”
每次儿子说到“怕!”妈妈便很快地回复一个:“无怕!(广东话不要怕!)”她们一路走过,各有各的迈腿节奏,各有各的说话节奏,好像各不相干又紧紧相连。
一眼,我就看出了孩子的特殊性,也看出了那位妈妈的满脸愁容。当他们从我们的队伍走过,孩子们依旧打打闹闹,没有一个人注意他们的特殊性。
为了提醒孩子们,我停下脚步对他们说,现在大家自由活动,用你的眼睛仔细观察这个公园里,让你印象深刻的五个或以上的特殊人。
孩子们欢呼雀跃,做鸟散状跑开。
检查作业的时候,有三个孩子写到了这个特殊的孩子和这个特殊的妈妈。多数孩子记录的是一片树叶、一缕阳光、一片湖水、一片草坪……
我没有批评这些孩子,我只是请那三个孩子分享了他们记录的那对特殊母子。大家坐在草坪上,三个孩子轮流讲,其他孩子静静地听。不少的孩子会惊讶地问,“为什么我没有遇到这样特殊的人物事例?”他们甚至找理由,“因为我们是分散行动,路线不一样,遇到的素材不一样,所以找的素材也不一样。”
我拿出自己用手机拍下的照片,原来那对母子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在一起!他们开始沉默,开始反省自己“白长了一双眼睛!”
素材真的就是这样,它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带上自己的眼睛。
没有观察,就没有思考,就没有我们身边的真实素材。这是我的感受,观察生活,也是我积累素材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