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你所读到的书进行分类,搞清楚这本书是说什么的。
你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当你的同伴正在读书时,突然拿走他的书,问他,你看的是什么类的书?十有八九,他会反应半天,并且还说不清楚。倘若你问他读的哪本书,他倒可以立马告诉你书名。这是因为我们平常读书,很少会想起要搞清楚所读之书的门类。
为什么要分类?
没有分类,就没有主动权。我们要知道,不同种类的书,作者提出的问题、使用的语句以及思考、论证、说明事实的方式都不一样,就跟我们上课时不同老师也有不同风格一般。如果你搞清楚了书的门类,就可以先做一个预期,想想这本书作者会怎样去讲,大概会讲些什么。这样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就能心中有数。我们大脑工作的方式很奇特,分类的过程,就是在脑海中设立浮标,可以帮助我们在信息汪洋中主动抓取信息,提升我们的阅读效果。
有哪些分类?
不同人的分类方式不同。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将书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虚构类可以分为小说、诗文等等。而非虚构类的又可以分为理论型和实用型。理论型书籍一般告诉我们“是什么 ”,而实用型书籍则告诉我们“怎么办”或者应该“怎么办”。在这种分类标准之下,我们就发现,一般的经济、伦理类书,我们常常认为是理论型的,而实际上它们都在讲述社会运转应该怎样,所以还是归到实用型书籍比较好。
理论型书籍又可继续细分下去,其主要类别有历史、哲学、科学。这三者的分类标准都非常有意思。历史与科学之间的差别在于,历史记录的是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事件。而科学记录的是无差别的、任何情况下发生的事件或规律。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差别在于,科学基于特殊经验,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内通过各种仪器得出数据,进而总结规律,我们一般人只能看却很难去验证。而哲学则基于普遍经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想法,去验证一个哲学学说是否可信。
当然类还可以继续分,甚至完全可以不采用这种分类方式。但我们至少应该有自己的分类。
怎么分类?
首先,我们可以从书名中得到线索。书名中有“方法”、“技巧”、“如何”这一类字眼时,那基本上就是实用型的书了。有“原理”、“原则”一类字眼时,那也差不多可以划归理论型书籍。但需注意不可误读,我们读译文时尤其要注意,还是拿《简爱》为例,不可简单地望文生义,导致分错了类。
其次,我们还可以进行检视阅读,继续深入了解全书内容。有的时候,书名没有告诉你,前言也没有告诉你,甚至作者自己也没想明白要写成什么样。这时,就要靠你长期阅读经验来给书分类了。随着你阅读书籍的增多,对于书籍“类 ”的理解日渐完善,结合检视阅读,你便能判断出手中之书是哪一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