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外地进修的火车上,将近中午,大多数旅客已经午休,可我躺在卧铺上,丝毫没有困意。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这个当妈妈的,几乎一天都没离开过孩子,虽然工作很忙,但我还是把闲暇的时间用来陪孩子。
大龄女青年生孩子就是这么牵牵挂挂,总是这么一副没出息的样子。
这一路上,孩子的音容笑貌都在眼前晃,早晨出门的时候,他还在说:妈妈几点回来啊?小时针到几回来啊?这半年的时光,要我和宝宝的共同坚持了。
车上放着旋律慢慢悠悠的歌,这样的心情听起来,又多了一份思念和惆怅。
即便在我不在的日子里,有亲人的照顾,可我还是不放心宝贝。不知道他睡得好不好,吃的可不可口,在幼儿园有没有受欺负,有没有生病,最怕听到的就是,想妈妈。。。。。
也许这样的妈妈不止我一个。
就像许巍的《旅行》里唱到: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让一切喧闹走远。谁让我们哭泣,又给我们惊喜,相聚又分离。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对每个人来讲,生命就是一场盛大的旅行,而我们的日子,就是旅途中经历的风景,或美丽,或温暖,或忧愁,或喜悦。
此刻的我,只有思念和忧愁。想儿子,想家。
其实,人生总是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
这暂时的离开是为了我的生活和工作,不久就会回到家乡。可这旅途上的很多人,有的是长期居住外地,留下孩子和老人,有的是单纯的旅行,见识风景和人文,有的是为了探亲,有的是为了参加活动,比如聚会,比如会议,而有的是工作和求学。。。。
不管为了什么,这一路上就好比人短暂的一生,有起点,也有终点,每个人都在忙碌,每个人都在努力,同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
古今中外,关于旅途中思乡的诗句和影片也屡见不鲜。
古。
杜牧有首诗名为《归家》。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幼子的天真与可爱,两鬓的白发,衬托了诗人的反思,官场沉浮,争取名利和生活,不觉人已经老去,日薄西山,不免感慨万千。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是千古传唱的名篇。
今。
喜剧片《人在囧途》,虽然有些无厘头和夸张的搞笑,到那一路上的经历,似乎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某一时刻,感同深受的同时,会有会心的一笑,也会有些许的暗自神伤。
中。
中国人对于外出旅行的思乡之情还是很有历史沉淀的。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浓厚的乡土情结。从小,我们就熟知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就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短短的十六句诗,写出了人生四个阶段对故土的思念和愁绪。乡愁成了挥之不去的情感,尤其是海外游子的心田。
外。
而国外比较经典的便是塔可夫斯基的影片《乡愁》了。日本的《深夜食堂》,反映的是当代日本人生活经验中的味觉乡愁,深情而内敛的描绘,电影版针对福岛核灾与相关救援行动所提出的不同视角与省思,更加令人动容。
无论古今中外如何的体现乡愁,离开家的旅途总是充满了惆怅,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大步向前,因为生活还要继续。
而人生就是一场不断行走的旅程,没有谁能确切的知道,明日一定落脚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