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了一部纪录片——《四个春天》,名字就很诗意了,短短105分钟是浓缩的四年时光,是真实的生离死别,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态度。其实我不是那种喜欢把简单的东西上纲上线的人,但在这部纪录片里我确确实实感悟到了这些东西。
影片讲述的内容很简朴,仅仅是四年来每年春节回家记录下的父母及亲人的真实生活。影片前边一部分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片中爸妈之间的爱情。以前总觉得时间长了爱情会消失,会被生活的琐碎磨灭,有段子说“结了婚,男女之间就有了真正的友谊”、“结婚意味着老婆变成睡在枕边的兄弟”,虽然略有夸张,但我内心是很同意的。片中的爸爸和妈妈各自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爸爸对着电脑在剪辑自己拍的视频(70多岁的年纪竟然会这么复杂的东西,厉害),妈妈在相邻的房间里踩缝纫机,这个镜头持续了至少有一分钟,我看得有些泪目。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爸爸演奏乐器,妈妈合着民歌;爸爸对着来家里筑巢的燕子说好欢喜,妈妈在旁边哈哈笑;两个人在紫红色的晚霞里一起在楼顶给迎春花浇水………突然觉得爱情就是爱情,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变成其他什么东西,所谓的变成亲情是爱情的附加品,而不是演变结果。
片中的父亲是个日子过得极充实的退休物理老师。他会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各种乐器:笛子、二胡、手风琴、小提琴,以至于当他拿出自己用腰鼓做的琴时,我惊讶到在地毯上打了个滚(哈哈);除了乐器,还会拍视频、剪视频、加后期;修凳子不在话下、淘宝网购如鱼得水、写得一首好字…….这般模样绝对称得上过的丰盛了,不禁在想:人的一生怎么才能过得丰盛?直到片中父亲某天吃饭时,听到房顶蜜蜂嗡嗡的声音,过了几天便收到了蜂箱的快递;这一刻我好像有了一点点答案——时时保持好奇心。对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保持好奇心,觉得有趣就去了解去研究,先动心再动手,日子一定不会浑浑噩噩。
第三个春天之前,导演的姐姐因病离世。在病床上的姐姐笑着对镜头比着胜利的手势,父母则在一旁露出宠溺的笑容。他们也担心也悲伤的,姐姐睡着的时候妈妈躺在陪护床上不停地捏着佛珠手链,嘴巴小幅度的说着什么,眼角都是眼泪。后来姐姐去世,在葬礼上,父母都没有哭,看不出来悲痛欲绝的表情。我以为是他们对生死看得比较清楚,或者是年纪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承受能力更强。后来才知道我简直完全错了——真正的悲痛不是号啕大哭,而是每一分每一秒都能感知她的存在,姐姐虽然离世,但她依旧活在每顿饭给她留出来的座位上,活在爸爸翻出来边看边笑的老视频里,活在每一年新插的花圈边,活在父亲拿着登山手杖在雪地里写下的“庆伟”的名字里,活在每一句“伟最喜欢跳舞,伟最喜欢这首歌”的话语里………如果按照《寻梦环游记》里对死亡的解释:死亡有三次——第一次是肉体的死亡,第二次是下葬的当天,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遗忘;那导演的姐姐会一直活在没有悲伤的天堂。
好的影视作品是能够引发观者的思考甚至是能够影响其行为的。无疑《四个春天》就是一部好作品,我打算中秋节把相机带回去拍拍自己的亲戚朋友们,相信很多看完此片的观众都会想要去记录自己的生活。但愿好的作品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和喜爱,但愿平平淡淡的生活能唱出一首平平淡淡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