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实用主义者。很少被电影的名字俘虏而心甘情愿地砸钱,也很少等哪部电影一上映就会立马跑去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我通常是在看了演职员表、预告片、故事简介、评分、影评后,再决定是否贡献票房。
但是《乘风破浪》,却让我选择在大年初一的首映日走入影院。或许是因为偶尔不会挑戏但一直努力的彭于晏,或许是因为对《后会无期》曾有深刻感触,或许是上了低级营销的当,或许是与韩寒有关。谁又能说得清呢。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可以说《后会无期》还是充满文人气的试验品,情节破碎,金句容量过大反而影响了电影的节奏。但《乘风破浪》结构相对完整、连贯,笑料不老又自然,悬念设置恰到好处,尽管情节有点俗套,但相比前作成熟得多,显然是一部更像电影的电影。
它有点像《重返十七岁》,也有人说是抄袭了《新难兄难弟》。有关爱情、亲情、友情,也有黑帮、青春、怀旧的元素。但简单来说,就是主人公太浪(邓超)通过穿越的形式,消解与父亲的隔阂、完成与母亲相见的夙愿的过程。
影片开始,父子关系很僵,父亲觉得孩子不够成熟,孩子对父亲几十年来的印象只轻蔑地停留在“蹲了六年的监狱”。
在有男孩子的家庭,父子间的交流往往需要母亲作为润滑剂来减少摩擦或碰撞。中年失意的父亲与不走寻常路的儿子本就容易有心结,再加上母亲过早离世,这种境遇下的男人之间,大概最难敞开心扉吧。
语言在许多时候是无力的,再生动的讲述也不如亲身经历让人动容。一方面,许多人性的表达与显露就在一瞬间,但并不是每一个小小的瞬间都会被铭记、会穿越几十年的时光仍旧不被掩埋。再者,讲述或多或少掺杂了目的性和主观色彩,假亦真、真亦假,不是总能令人信服。
二手的东西大多廉价,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正太(彭于晏)年轻时,重情重义,能为哥们拼命、对爱人负责,也对人生充满信心和无限期待。
但他一步步无意识却有预感地走向颓废、潦倒,最终成为一个一事无成、脾气暴躁的中年男人。而这样的男人,处理家庭问题尤其是面对叛逆的儿子时,往往通过暴力解决问题,自然而然会成为被伤害的孩子怨恨甚至摒弃的对象。
或许到了晚年,他会理所当然地成为不被理解的怪老头——最后孤单死去、灰飞烟灭、不露痕迹。
正太不是没有过年少轻狂、不是没有过梦想。几乎所有年纪二字打头的人,都一样有万丈豪情。
你要相信,再邋里邋遢失意潦倒苍老无力的男人,都曾有一个风华正茂热血飞扬情义激昂的青春。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无论是正太还是太浪,无论是见证还是被见证,都是幸运。
如果没有这次穿越,或许太浪永远不会理解父亲,更不会在回到现实后以一个手势达成与父亲的和解。
原来,所有的互不理解,都需要共同经历这味解药。
它包治百病、药到病除。
它根治偏见、根治误解、根治矛盾、根治不相知,根治不爱或不恨。
《乘风破浪》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虽然讲述的是社会边缘人的非常经历,但我们大都能从这个特例中看到自己。
太浪不止一次想改变正太的人生轨迹,以期在某种程度上改善自己的童年或者一生的处境。他总想当然觉得自己是参与者,而实际上他一直都是一个无力的旁观者。
你发现,再拼尽全力的蚍蜉也无法扭动这个世界的庞大齿轮,何况如尘埃般的你我。
《乘风破浪》的英文标题是Duckweed(浮萍),我觉得非常巧妙:
当年我们年少,总以为自己掌控着人生、看透了时代、把握着方向,总想象着自己慷慨激昂、乘风破浪、所向披靡,而胜利就在前方。
而渐渐长大才发现,我们的无力甚于有力,我们用力想看破的世事可能依旧是肤浅的表象。我们就像浮萍,无根、无依、无方向,我们被时代的巨浪推动着翻滚、挣扎,却永远无法预知目的地。
看到最后才发现,赵丽颖所扮演的“牛爱花”,才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影片的最后一个哭点兼笑点,是正太带着太浪回到挚爱KTV,介绍赵丽颖的职业——妈咪。至此,邓超终于有了唯一一次堂堂正正认母的机会。
他跪下,颤抖着、紧搂着赵丽颖的腿不肯放手,哽咽、嗫嚅地叫出第一声也是最后一声“妈咪”,像个孩子一样红了眼眶。
他以真实的身份,在不真实的空间,遇见了未曾谋面但思念一生的人。
他好幸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