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一部中国幸存“慰安妇”真实生活的记录片。
谈到这部片子不得不提及另一部同样是以“慰安妇”为题材的影片——《鬼乡》。
看《二十二》的全过程,脑海浮现的都是《鬼乡》的电影情节。似乎这部片子,是《二十二》的一个情景再现。高度还原了当时的慰安妇现状,以及日军残忍的暴行。
观影之前,一直以为《二十二》是一部痛诉日军罪行的片子。想当然的以为是给幸存者提供诉苦的平台。
看着看着才发现,自己完全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在看待这个问题。
整部片子相当平静,没有故意披露,没有肆意宣泄。全然是将我们带入幸存者现如今的生活当中,真实感受她们现在的生活状况。
“现在加上新发现的,和不愿意公开的一共是14名幸存者,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战争的创伤,让她们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生活质量也很差,差不多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研究“慰安妇”的苏智良教授说。
遭受过伤害的幸存者,生活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一开始被解救出来的她们,也曾想过找人倾诉,但感同身受的确不现实。加之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使她们很快沦为街坊邻居的谈资。于是她们只好选择遗忘,选择逃避。
这些阿婆每每聊起当年,忆起那段黑暗的岁月。大多声泪俱下,欲言又止。这段历史就像她们心口的伤,历经岁月早已结痂。但她们却是从未摆脱痛苦的折磨;她们不愿回忆,也仅仅只是害怕触碰内心的伤口罢了。
这不禁使我想起牛汉那篇《活着的伤疤》。
伤疤千万不能露给别人看,不能让人为自己承担痛苦,更不愿让谁可怜。
现在想来,窥探他人的伤疤,也是一件残忍的事情。我们不能给她们带去安慰,也无法去真实体会她们所遭受的痛苦。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铭记这段历史。铭记,或许是给她们最好的安慰。
有的伤疤是可以用肉眼识别的,它们形状怪异。或是微微突出,犹如一条长在肉里的长虫;或是褶皱泛红,犹如树皮一般。可见的伤疤,往往是身体遭受外力所致,疼痛过后遗留下的痕迹。伤疤虽好,受伤者依然会对当时的情景心有余悸。
有的伤疤长在心里,任谁也无法触碰。只有受害者本身才能感知,承受,消化。
无论是哪一种伤疤,造成的伤痛都是旁人不能体会的。
伤口容易被岁月抚平,但背后的痛楚却是难以轻易挣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