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夜,广州狂风暴雨。
吹落了一个阳台的衣服,也吹散了倦怠困顿的意识。
醒了,就很难再入睡。索性,将今晚线上的读书会稍作整理。
今晚的读书会,主题是“一种生命的语言”,围绕《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来开展的,天南海北随机组成的10个人,畅聊了2小时,结束之际,主理人和我们又相约周六继续开展一场关于沟通的交流活动。
《非暴力沟通》是很多人都读过的一本书,如我一样,我们只是读过,是否读懂?是否读透彻?是否真正领悟?是否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实践运用?
结合今晚的读书会,从微信读书上又将《非暴力沟通》快速浏览,11.6万字的书,可以简单梳理成4个部分:
1:非暴力沟通的好处
在讲非暴力沟通之前,我们先界定一下暴力沟通包括哪些?既有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也可能表现为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形式。例如,通过贬低或忽视对方的感受,或者使用攻击性的语言和表情来表达关心和爱意。
有上述可以确定,暴力沟通会产生的一个结果是:给他人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不舒服、不愉悦甚至创伤。
那对应非暴力沟通,就是能够疗愈我们内心深处的伤痛,帮助我们从表情、言语和行为上规避给自己和他人伤害,让我们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客观理性积极看待周围人事,帮助我们构建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与平衡从容的生命体系。
2:非暴力沟通的基本要素
观察:客观地描述事实,避免评判和解释。
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高兴、伤心、焦虑等。
需要:明确导致某种感受的深层需求。
请求:提出具体的、可行的请求,以改善现状。
这几个基本要素,读起来很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不太好区分,尤其容易将评论和观察混淆,也容易误把想法当做感受。
昨晚读书会,主理人给了3点针对表达感受的建议:
3:非暴力沟通的原则
善于倾听,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避免评判和指责,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使用具体的词汇,而不是模糊或笼统的词语;
提出的请求要具体、明确,以便对方理解;
4:非暴力沟通的技巧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以便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展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结合实际,再补充一个,我认为非暴力沟通在解决冲突时的具体步骤:
第一、表达自己的需要:理解和表达需要是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的核心。在表达需要时,不能将“需要”和“策略”混为一谈。前者不涉及特定行动,而后者涉及可能采取的某个行动,它的形式可以是请求、诉求、愿望等。
第二、找出对方的需要:无论对方用什么方式表达,我们都要听见语言背后的需要。要有意识地将任何信息翻译为需要,要磨炼的技巧是聆听每一个信息中隐含的需要,即使一开始是通过猜测。
第三、确认我们已理解彼此的需要:确认双方理解了彼此的需要,这是化解冲突的关键一步。为了有效做好这一步,我们不能自以为是地假定一方已经将需要清晰表达,而另一方也已全然明白。尝试用提问的方式确认是马歇尔倡导的确认方法。
第四、同理对方:同理,是化解冲突的一个技巧,能让双方确切地了解彼此的需要。马歇尔在书里指出,处于痛苦中的人们,尤其是经受了长年累月的苦痛的人,重要的是给予他们同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痛苦有被看见和理解。
第五、提出化解冲突的策略:发生冲突的双方理解了彼此的需要,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寻找满足需要的策略。进展到这一步,切不可仓促行事,否则会导致妥协或者让步。用清晰的、此刻可回应的、正向行动的语言来表述策略,冲突才可能真正得到和解。“此刻可回应的语言”,是指当下的诉求。
言语只是一个人思想和情感的镜像,非暴力沟通的背后是一个人素养品行、思想意识、情感思维、心智成长情况的综合能力呈现。
此书中文版的译者——刘轶,在序言写到“非暴力沟通的学习无异于一种从内向外的成长练习和生命教育”,这也是在提醒我们,非暴力沟通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实践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