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给大家分享我喜欢的两个心理学家的小故事:
据说,温尼科特9岁时,一次在照镜子时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他说自己“太友善了(too nice)"了,从此他决定表现出自己的另一面,随后他出现了一阵子不好的行为和较差的成绩。
因为觉得自己太好,太受大家喜爱,他必须找出自己讨人厌的一面。
分析心理学之父荣格也是一样,荣格曾经学习成绩一度名列全班第一。很快,荣格发现当第一并不是一件好差事,有很多同学妒忌他,并抓住一切机会赶上他,这使得他一直很不安。
此后,荣格的成绩变为班里的第二,并发现这远比当第一更让他感到舒服。
02
偶然看过湖南台的一集《少年说》,想到一个少年站在台上对着妈妈喊:
“我考了第一,可是奶奶知道后,反而担心得不行!"
“为什么别的家长都不断鼓励自己的孩子,而你却总是打压我的上进心呢?追求进步究竟有什么错?”
孩子成绩好,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好事,可这孩子家里的奶奶和妈妈为什么会焦虑不安呢?
接下来妈妈给出了答案:
原来,孩子从小就要强,很有上进心,成绩好妈妈也觉得很开心。可有一次她发现,孩子在自己课桌上写了这么几个字:“第二就是落后”。
于是妈妈开始警觉:孩子是不是太看重名次了?不仅如此,妈妈还说了一个小故事:在孩子考出年级第三的成绩之后,妈妈给他发了个红包,孩子并没有收,反而说了句“又不是第一,有什么值得收的。”
所以,妈妈联合全家“拖”孩子后腿,想让孩子别执着于”考第一“,希望孩子”全面发展“,”压力不要太大", “生活中除了高考,还有诗和远方。”
03
这个时代,我们经常听到“疗愈”这个词:
“我觉得我被疗愈了……”
“哇,这首歌好疗愈啊……”
“这电影太感人了,好疗愈啊……”
所以当你在谈“疗愈”时,你谈的是什么?你知道“疗愈”这个概念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算“疗愈”好了?
所谓“疗愈”,不过就是整合自我。
童年时期因为我们太弱小,没有能力,我们太想得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长辈的关爱和认可,所以我们拼尽全力去满足长辈的一切期待和要求。
从这个时候起,我们的一部分自我被压抑,被隐藏,被丢弃。
看过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女主程霜在小学时,就被诊断出得病,活不长,医生建议在家静养。可程霜硬是要跑到偏僻的云边(书中的地名)求学,后来还帮助失恋的刘十三重新振作。
程霜,一个总是把病危通知书放到身上的人,该是承受多大的痛苦和悲伤才能接受自己随时会死去的事实(少年的后背被女孩的悲伤烫出了一个洞,一直贯穿到心脏)。
可程霜在有限的生命里旺盛活着,生机勃勃。
我们永远在憧憬成为更好的那个自己,我们总是想把那个不够优秀、不够自信,不够有勇气的自己甩到一边。
能够活得潇洒,始终驻足当下,该是多么能够接受和允许那个“坏的”自我、“坏的”境况的存在,而不去和它抗争。
整合这些我们人格中的阴影和各种面具,我们才能活得像一个真实的“自我”,而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枷锁吧。
把这些不被看见和认可的自我释放出来,去让我们自己看见,接纳和允许,并产生深深的自我悲悯和同情心,我们才能更加爱自己。
欢迎在评论中留言分享你的阅读体会。哈哈,也不要忘了帮我转发或点赞哟~么么哒,谢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