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瑜伽课上,我本来想请假。
只要请假就有无数个理由,比如课要备呀,课件要做呀,卷子要改呀,还要写东西呀。
再加上天气一冷,坐在凳子上就不想再起来呀,更关键的是周四还有节公开课呀,它就像一个包袱一样,还没上,你就不能解除,你心里就轻松不了呀。
我要请假,要不今天就要熬夜了,我已经害怕熬夜了。
瑜伽课晚上6:30上课,共9人的瑜伽群,6:20已经有3个老师请假,我也发了一个“我都不好意思张口了,我也需请假”的信息,虹虹老师在群里一直招呼,说,明天补课,补课不能请假哦。
算了,明天还得补课几乎没人上课了,她回复:“我等到7点……”后半句我都没有读,我请假的悬着的那颗心就又收回来了,其实,我也没有什么非请假不可的理由,我就回了个信息:“我7点去,我现在拿垫子。”
虹虹老师说:“一个人,我带你练。”才知道,我今天是VIP客户,我太开心了。不是说人多不多的问题,而是说,老师的决心问题。
看树旁一楼亮起灯的瑜伽教室是不是很温暖,像不像小时候放晚自习等你回家的家里的灯光。
空调已经把房间拉得暖暖的,镶在房顶木格里昏黄的灯光打在灰色的地板革上都是疏影和柔和。
光着脚踩在影子里,像是小时候玩的游戏跳方格,你会自然地放松。
大仲马说:“当感官静止,精神休息,心智不再摇摆不定,这种对感官和精神的稳定控制就叫瑜伽。”
爱因斯坦也说过:“你这样全神贯注于我,就一定会到我这里。—一因为克里希纳本身就是通过瑜伽修行成就梵涅槃的人。”
这里说的瑜伽不同于现代的瑜伽,那种冥思、内省、或静坐应该是相通的。
是不是对瑜伽的认识,一下子就到达了一个新高度。
我为刚刚请假有点不好意思,不就是想偷懒吗?不就是觉得自己学不会吗?
哈哈,现在我给瑜伽重新定义,我只不过来这里全神贯注。
心理学上有个“心流”术语,“心流” 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
米哈里通过对运动员、艺术家、国际象棋手等不同人群的大量调研发现,这些人所描述的最幸福的时光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那就是:全身心地沉迷于自己所喜欢的当下的活动中,并且能连贯流畅地持续下去,而这种体验可使个人生活质量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将心流(flow)称为“福流”,flow——福流,音近、意近、神近。福流,幸福的福,流动的流,是一种愉悦的、极致的、快乐的体验。
就是一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知行合一、酣畅淋漓的,极致的幸福状态。
音乐响起,宁静凝神,我还不能达到全神贯注的状态,还不能忘乎所以,我在各种体式中寻找最佳姿势,虽然没有掌握技巧,虽然有些动作做得痛苦,虽然还不能谈得上喜欢,但能够安静地享受音乐,享受老师的指令,我觉得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