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从上外毕业已经九年了。说来惭愧,毕业九年后一直没有回母校看看,虽然她就在十几公里之外的虹口区。
这九年,我忙于工作,忙于成长,忙于结婚,买房,生孩子,跳槽,丝毫没有喘息,回一趟母校竟如此不易。
这九年是全中国都在巨变的九年,上海作为一线国际都市,显然更是巨变的核心区。
母校也变了。
东体育会路一条线都在整改,往日的小吃店,菜馆,衣服店都被封死迎接整改。
当年崭新的贤达学院大楼,如今外墙已经点缀了岁月的痕迹,穿校的河流依然流淌,但河边的凳椅,沉坛绿地的木制铺地已经显出斑驳。
岁月从我的人生河流里攫取了九年的时光,也在没有生命的建筑和人工景观上镌刻了它造访的印记。
我以为上外校园还是九年前那个样子,显然我一厢情愿了,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
上外是我闯荡上海最初的栖身之地,一个二十一岁的小女孩,在申城四月的春风里获得了在这里居留三年的通行证。上外于我,就是我在这座城市的娘家,我就是从这里走出闺中,踏入社会的。
回到阔别九年的娘家,心情自然有些激动。娘家的硬件设施似乎有些老旧了,大楼没当年巍峨壮丽了,食堂也没有当年华丽亮堂了,但细细逛下来,又发现不少惊喜。
高翻学院的走道两边,挂满了各种重要活动的影像和荣誉证书。
海报上明确写明了各届翻译研究专业毕业人数,我认真看了看,2009届一共毕业十五人,我是其中之一。
十多年过去,高翻的牌子越来越响亮了,学院的宣传也越来越有底气了。
想起多年前入学听过的一句演讲词: 如今你以上外为荣,今后上外以你为荣。
说来惭愧,我无德无能,尚不能让母校以我为荣。
一圈逛下来,我突然对教育有了一点感想和反思。
我跟妈妈说,当年考上外的研究生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当年只是以混学业混文凭的心态来到这里,但高翻毕竟提供了全国最优秀的翻译教学师资,几年熏陶下来,英语学习的各个层面都有了质的提高。
很感激邱老师,姚老师,谢老师,感谢你们一字一句地批阅作业,让我的翻译,写作,逻辑,表达,都有了看得见的进步。
感谢张老师,鼓励我们敢于表达,敢说。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当时只是稀里糊涂地上课,答辩,拿证书,回头来看,当时每堂课吸纳的东西,都已经内化成了思维方式和最深沉次的东西,待到需要的时候,大脑可以随意调取。
谁说选择好的学校和好的老师不重要?
这样想着,又有点担心女儿的教育了。
我问女儿要读哪个大学?她说,我还是小朋友,要读小学!好吧,你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