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么妈聊了一晚,又强大了一下内心……
于是,捡起文字,记录一下我们的日常。
音乐启蒙应该是我坚持得比较好,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方面。
孕期里,叶酸、营养素、孕妇奶粉什么的,一律都吐了出来……唯一能和宝宝分享的就只有吐不出来的音乐了……
每天晚上我都会听听各种类型的歌曲,其中我将弹过和唱过的歌曲设置为播放频率最高的曲子,一边回忆快乐的往事,一边冥想宝宝的样子以及她向着我爬来的模样,我想这两种快乐的交织,应该是快乐育儿最初始的模样吧……
只要在走动的时候,只要能想起来我就会一边摸着肚子一边给宝宝哼唱我喜欢的两三首歌曲(桑塔露其亚和半个月亮爬上来)。
尔后,生产,哺乳,调整身份,调整情绪……一路过来……感觉对于音乐方面的关注不太突出,能坚持的就是每天给希唱一些儿歌和童谣,她很高兴,而且特别依赖于真人唱的歌声,反而对电子播放的乐曲不太感兴趣,但也没有表现出特别强的韵律感。
正因为孩子的语言和大动作的发育所限,这些启蒙都没有出现很多明显的成果,所以我也是完成任务式地每天用唱歌来填塞我和她相处的时间:春晓、两只老虎,小白兔,唐僧骑马……还好,即使只是混时间,我们也是坚持过来的,而一起唱歌也成为了我们的相处时光中最快乐的片段。
希希周岁后,对音乐有了明显的喜恶~爱听民谣,爱听人声的,具节奏感的,歌词重复性强的歌曲,偏爱英语以及广东话歌曲。对歌曲的节奏和曲调特别敏感,但对歌词的记忆不会太在意。
去年的暑假开始,我们开始上早教课了,相比于强调技能灌输和纪律养成的幼儿园式早教,我选择了强调创设自由和外语氛围的机构,在音乐课上,我和希一起聆听了很多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歌曲,体验了很多不同的乐器,希希期待着每节课前的“打大鼓环节”,从老师的英文指令歌曲中,希望能够感受到什么是敲,什么是叮,什么是捶打,什么是拍打……回到家中,我们利用空置的曲奇饼罐和奶粉罐作鼓,反复地重现这个环节,即使我已经唱得口干舌燥,希希还是乐此不疲……在课堂上,希希属于观察型的孩子,需要一段比较长的心理以及能力准备时间,看见她总是不急不动,不紧不慢,开头我还会有点着急(对的,我告诉别人的所有教育理论都缓解不了我的焦虑),但是,老师看见我拿着希希的手打节奏,就会提醒我,不要剥夺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自我学习内化的能力,请我放宽心,只需在每节课上做好示范,让她观察,让她感受到课堂的乐趣就可以了。于是,我就忍下来,渐渐地,从敲大鼓,吹泡泡,结课舞,彩虹伞,用家里的沙锤,铃铛等各种小乐器来敲打节奏……希希一点一点地回家展示她观察学习得来的成果。
相比于成果展示式的状态,我更喜欢希希对音乐的那种自由率性,希希不会表演,也不爱表演,不喜欢为了讨好成年人而去唱歌跳舞,她对音乐的喜欢发自真心,因为在生活中感受到快乐,所以咏之,歌之,舞之,蹈之……唱歌跳舞是为了表达她内心的喜悦,不为取悦任何人……
看见希希的变化后,我便有意识地拣起了荒废已久的“音乐启蒙”,认真地跟身边的音乐专业的朋友讨论求教一些启蒙秘笈(毕竟来自母亲的虚荣心是很难克服的),而他们竟又出乎意料地一致提醒:以熏陶为主,不要过早灌输技巧,不要教孩子模仿成人的舞蹈动作,要多模仿大自然的生物的动作,形态和声音;不要在乎孩子能记多少歌词,关键是能把调值找准;对音乐的感觉胜于一切的技巧,要让音乐成为孩子的快乐来源,释放天性的方式。
于是,我便有意识地开始我和希的音乐之旅,带着希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从听,到加入乐器伴奏或群魔乱舞……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和她感受每一首歌曲的内涵……而是渐渐成长的她,总会不定时让我看进步和惊喜:当遇到喜欢的歌时必须要执着地反复循环去一二十次,逼得我换了一台播放器;输入一首新歌时必须坐着一动不动地发呆,脚趾或手跟随的微弱律动才能让你发现她在认真听歌;唱歌时会把各种歌曲的歌词混搭起来,而且无缝衔接,前半段是拔萝卜,后半段可能是大西瓜;虽然不爱记歌词,但每首歌的旋律听两三遍就能唱准了,能用喜欢的歌曲的调子唱各种自己“编写”的歌词,最喜欢的“小星星”已经被换成了赞美红旗的红旗歌,赞美外婆,妈妈的歌等等;感到快乐的时候必须舞一段或歌一段来表达自己的愉悦;每天晚上都要搜刮各种乐器在家里来一场小型音乐会,要我与她配合着唱歌跳舞……
有人认为幼儿学习音乐应该从会唱的歌曲数量,是否能唱完整,能否能大胆在别人面前表演来判定这个孩子是否有天赋,是否厉害……而我更希望的是音乐能成为孩子的心灵翅膀:愿她快乐时有歌可唱出她的喜悦,哀伤时有曲能排解的忧愁,愿她能感知乐曲中的情感,找到自己的理解,能自发地运用音乐去表达自己……这些是再厉害的老师也无法教给她的。当别人在为技能习得和磨练技巧而苦苦追寻,我们希望追求的是对一个事物的真正理解和热爱……因为只有热爱才能坚持,才不会因为遇上不被理解和不被欣赏而放弃,当别人觉得学习技能应该是为了在提早适应幼儿园生活,快速在小群体中崭露头角,我们希望的是她能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热爱学习和生活,源于内心的爱才是坚持走到最后的力量。
就像么妈说的:育儿本来就是很私人的事情,是没有对错的,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理解对孩子有着不同的期望,让我们强大自己的内心,创设环境,继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陪伴以及等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