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出书”是一种信念
“出书”是一件事,其实是一种信念。
对于有些事,需要阶段性,才有认知的改变。“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从成立以来,推介语就没有变过:助力教师出书。虽然我知道很多人也许并没有把“出书”当做自己的必修课,但一旦这个愿望被激发,强有力的生发出来的时候,这股力量,是一种生命张力喷薄而出的最美样态。因为在你和书之间,有一段美妙的旅程。只是很多人,并未涉猎。
那么,我们在担心什么呢?
肯定有担心“没有人看我的书“。正如资深书评人王莉老师所说:“这的确是存在的,因为不读书的人太多。”既然看书的人很少,那也就不在乎这个问题了。
事实上,很多作家出了书,通常都是不会看自己的书的。文字是自己的孩子,这孩子一旦问世,便不会想着再去修饰,因为“已经那样”了。
02我的分享也是一种信念
我的分享,我有准备一个简短的开场白:
我在这间最像教室的教室后面坐了两天,回归到一个学生的状态,但这个学生不只是被动的听,而是要积极的思考,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输出的时代。
我的分享是一个命题作文,当然因为是晓霞院长知道我做了哪些事。不知不觉,写作班就走到了15期,我来到15期写作班的重要使命不是分享,而是来弥补一个缺憾。因为现场没有一个数学老师。不过,我这位数学老师的分享,其他学科老师也是可以有收获的。
只是我准备的并没有用上,因为主持人已经将我的“底”被透了个“精光”。也好,我就单刀直入吧。
我分享的题目是《读写共同体成长之路》,这是一件做着有些诗意说出来更有诗意的事情。我调侃说:“我曾想过放弃这两件事,但如果放弃了,我就没有来参加写作班的理由了。”
分享完毕,现场有不少老师加我微信,给我鼓励与支持:
敬佩执着的坚持!
你做了很多事,难能可贵!
满满正能量,洒脱!
……
我做的这些事,其实也是一种信念。
03学习他者
上海的刘贤校长的分享,用科研的思维设计出版一本书。我说这是“正规军”,先有顶层设计,有结构,有目标,最后有成果。这样的道路,对老师的提升是很大的。
深圳的张亚康老师,甜美优雅,代校长分享了《守望成长-后海家书》的来历。敏锐的思维,也是极具前瞻视野的规划,值得深度交往。
同样来自深圳的崔丽华老师,非常知性优雅,分享了她的生命之书的来历。虽然说是“众筹”,其实是她自己“生命的积淀”到达一定境界后得来的奖赏。“走正道,总会遇见贵人”,这句话再次被得到印证。
资深书评人王莉老师,这几天我们成了同桌。直到她今天分享,我才感觉对她很熟悉。因为她会经常出现在一些杂志上,比如《教师月刊》《今日教育》《中国教师报》等。她的气质,妥妥的展示了“生命在场”的生动范本:自信有法,温润有礼。最欣赏她的这句话:
写作对我的最高奖赏就是写作本身,而不仅仅是结果、作品。
享受过程!享受写作!
是的,如果一个专注于写作的人,是不在乎结果的,因为一旦开始文字输出,那种心流的感觉就滋养了整个生命。
她也发出了真诚而又可行的号召,如果我再出版一本书,我一定向她奉上我的书,请她写书评。
“在之间”,三天写作班的学习,真的是“写作班”以外的风景都与我无关,我只是来到了上海而已,但我又不只是来到了上海而已。
因为我找到了“在之间”,在自己与世界之间,在自己与自然之间,在自己和他者之间,更在自己和自己之间。